? ? ? 加拿大親密關系研究專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經典著作《親密關系》中把親密關系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其實,這同樣適合于解讀親子關系。
? ? ? 最初的那個小嬰兒,我們怎么看怎么可愛。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悲一喜無不牽動我們的心弦。為他付出再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我們都再所不惜,甘之如飴。特別是孩子生病時,我們內心的痛苦超越了孩子身體的病痛。怨自己照顧的不到位愿自己能替代他受苦,這慈母之心天下人皆知!
? ? ? 幾月會爬什么時候能走多大出牙何時喊的第一聲媽媽這些再平常不過的瞬間都是我們記憶的瑰寶,做了媽媽好似真的沒了什么追求,眼中只剩下了那個可愛的他(她)。這是不是絢麗期?這個時期有多長?對中國的大多數媽媽來說,在小學之前吧!足足六七年的時間,我們和孩子“相看兩不厭”!
? ? ? 可是,上了小學,我們一下子從神話里落到了地面,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那就是直接到了地獄:我的孩子怎么會不是最優秀的那一個呢?很少有媽媽有能力反轉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孩子為什么一定要是最優秀的那一個呢?”平凡又快樂為什么就不是我們能接受的生活常態呢?
? ? ? 女人一旦做了媽媽,就難免會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更不用講立足孩子的實際發掘他的潛能了!我們可以麻木于自己的普通卻無法忍受孩子的不完美,我們還會因為自己的優秀苛責孩子的不完美,這種心態直接導致了媽媽的急躁和焦慮,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又推波助瀾讓我們無法自然而然地靜待花開。時代病了,媽媽們深陷其中更是病的不輕!
? ? ?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焦慮中掙扎,在陪讀中痛苦,在無助中自憐,媽媽們的幻滅期有多長,取決于媽媽們的修行。但再有修行的媽媽也會被時代和學校教育整治的最終崩潰,因為家庭教育早就成了學校教育的第二陣地,家成了第二課堂!我們家更甚,因為我是老師,我還是一個數學屢次考滿分的語文老師!我的兒子有多苦痛,想想就是不能承受之輕!看似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痛苦不堪,深受傷害,可是,孩子不曾被我所傷嗎?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的意義在哪里呢?
? ? ? 在親子關系中,傷害是難免的,如同我們的成長的過程,只要一出生,就會有遺憾,就會有不完美,這才是生命的真相吧!但是,我們都想避免傷害,遠離痛苦,追逐幸福也是我們的天性使然!痛苦的出現是好事,它告訴我們存在著問題:心靈中的,思維上的,行為上的,還有語言表達層面的。因為那個看似弱小的生命正是上天派來度我們的天使!
? ? ? 當我從幻滅出看出積極的意義,當我開始反省我自己,愛的能量開始流動,作為成人的勇氣又回到了我的身上。把自己之前特別喜歡的親子關系的書又拿起來細致的看一遍;把陶真姐姐給我報過名的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講座再去聽一遍;把敏敏姐推薦的“幸福家庭種子師資”的報名鏈接打開勇敢的報個名;把我自己的書認真的修改一遍;把我想做的喜歡干的都列出來,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 ? ? 在讀書聽講座不過多關注孩子的過程中,我也反復的問自己:我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我是抑郁質加膽汁質的氣質類型,這樣的性格掌控欲過強,孩子會覺得壓抑。我該做出什么樣具體的改變呢?尊重孩子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他長成自己長成的模樣!一句話就是放手!這很難嗎?不去學校辦公室寫作業一個人在家不行嗎?12歲了,能咋地?萬一看電視不好好寫作業呢?那就看吧!那是他的事情,寫不完寫不好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也是他的選擇啊!在北京,張健老師問我:“讓他考一次倒數第一又能怎么樣呢?”人生就是不斷選擇不斷體驗的過程,憑什么一定要按照媽媽的選擇來呢?即使媽媽的選擇是最佳的也不能說明就是適合孩子的呀!
? ? ? 北京三天的學習,我遠離了孩子拾起了自己的從容,而孩子也在電話里說:“媽媽,你不在家,我真的很放松!作業一會兒就寫完了!超速度!”好吧!這是周一他的體驗和感受,而周二語數外老師的輪番轟炸,也是他自己前一天選擇的直接結果。我沒有評判,也沒有指責,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說了一句:“我看到周二英語就考了10分,是不是周一沒有及時復習啊!”兒子很平和地說:“我考10分又不是倒數第一,我還考過100分。”我又越界了,我閉嘴!兒子體驗著自己選擇的眾多結果,不悲不喜,不急不躁,我是真的佩服他這份與生俱來的個人幸福力!
? ? ? 從幻滅到內省,這兩個多月走來,獨立少年重生,有愛有活力的我也迎來了新生!從明天開始,我就重點寫我自己!親子關系只是我人生地一部分,不應該成為全部!這個觀點您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