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譯序、目錄、序言----閱解讀有感

無意間獲得易仁永澄共讀資源站,可以隨大伽重讀這一本,我很開心。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在其陪同下也只讀了這些序言、目錄。曾經我是如此地忽視這些序言與目錄,這大概只是我在決定購書前會大概看下的內容,可在大伽的共讀下卻真是讀出了許多的新意。就如許多活動伙伴所言,真是共讀的是同樣的書么?

簡要記錄收獲如下:

一、譯序

老師從這看出了“故事+感受+行動”的結構,對照了下,還真是如此;但是若不對照,我是永遠看不出這一層結構的;需知這本書購來后,我是“看完”了的。

二、目錄

老師分析先是覺得沒有層次;再細看,發現是以第二篇章為核心的,然后感知到非常精準、穩固的結構。我當初閱讀完全書也是有這種感知的吧,只是不知為何除了書上零星的一點劃重點,沒有留下什么只言片語;應該是當初想著要好好細讀、復讀的吧,只是時間跨度太大了,以至現在若沒有人領讀,我還真是完全不記得了。

在這里,老師用到結構力來說明,講到了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原則。很慚愧,橙子結構力的課程我是學了,還學完且做了書手筆記了,但是只有印象,沒有留下任何可以直接操作實踐的點,不是課程沒教,而是我沒有形成自己日常可操作的點。算是白學了,課程在、筆記在,將來若有機會再行寫文重新梳理輸出。這時候覺得每日寫文真好,通過寫作記錄、思考所學;思考深入才有實踐深入。從這個意義來說,也許以后我的寫文也可以暫先圍繞自我成長來寫;反正目前閱者寥寥,剛好適合自說自話。扯遠了。

三、序言

老師領讀的一句很是經典:“讀書的第一點:回到作者所處的時代、時間來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學生時代,我就感知到每一時代、年代的作者著作都存有當時代的特征及烙印,即通常的“時代局限性”;語文老師教導要跳出作者的時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看待問題。這通常是理解為貶意的,老師的解讀卻是一種褒獎,讓我耳目一新。同樣的觀點卻是不一樣的內涵。

這一篇讀后感與其說是讀這本書,不如更確切的說是讀易仁永澄的解讀版有感;本來覺得發不出來,但是每日一文今日的尚無著落,就先發了,完成更重要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