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型成長(引言)

這周蘭心書院解讀的了書是《自驅型成長》。

著名主持人楊瀾這一次電視演講曾這樣說過,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要學會放手,最終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物,他只屬于他自己,他只是經過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但他并不是被我們占有或是擁有的。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獨立抉擇,身體力行,而不是讓自己過多的橫加干預,越俎代庖,以此來掌控孩子的生活。

孩子一旦被剝奪了自我選擇的能力,就無法真正的實現自我發展,小時候如此。長大了更是會失去自我,過上由別人說了算的人生。

朋友的兒子小李是個“媽寶男”。對于父母,百依百順,唯命是從,父母從他小時候就開始規劃他的人生,從小學到大學步步為營,即便上完大學,他媽媽還讓他不要去外地工作,在本地考個公務員,買房子,替他付首付。

然后找一個朋友的女兒做妻子,知根知己,本分老實,勤儉持家。

媽媽常跟兒子嘮叨,你們25歲就生第一個孩子,那時,我們年齡還不算大,可以幫你們幫把手,等孩子到兩三歲,你們有了育兒經驗,還可以考慮再要一個。

另外最好第一個是兒子,第二個隨便生什么,兩個孩子互相有伴,彼此照應,這樣一家子并可以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快快樂樂生活在一起了!

小李的婚姻就這樣以逼婚開始,最后以離婚收場。

最大的31歲離婚時,他覺得自己被父母逼得生不如死,……兩人沒感情,再怎么培養也無濟于事。

生活習慣,原生家庭價值理念等等的差異,不是像父母所說的那樣,把燈一關什么人都一樣那么簡單。

經歷了一場婚姻的小李,似千乎也成長了許多。他說,自己終于知道了想要怎么了,也漸漸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沒法控制自己的孩子,而且我們也不應該控制他們。

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以及擁有獨立的意志,同時想方設法的讓他們找到自己一生摯愛的事物,以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從而培養出屬于他們的自我驅動的能力。

既然自我驅動的能力這么重要,那么我們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實現這種能力呢?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自驅型成長》一書最有發言權。

作者運用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并結合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為我們揭示了養育孩子的最本質的問題所在。

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找到自己的內驅力,并充分的發揮其自身的潛能。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父母,大都沒有看過這方面的書,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培養孩子的自驅能力,就這么稀里糊涂地過到現在。

我今天跟著學習,將來帶孫輩時可以派上用場。

本書有臨床神經心理學威廉和啟發型教育家奈德兩人合著。

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他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教員,他的演講涵蓋了青少年腦發展,冥想,壓力作用機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術對大腦的負面影響等領域。他還發表過一系列頗有影響力的科學論文。

而另一位作者耐德.約翰遜,他是華盛頓特區家庭輔導企業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還是青少年在學習技巧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方面的導師。美國《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推薦報道過他的工作成就。

說的這里,您是不是很想讀這本書呢!

明天請隨我一起學習吧!明天具體介紹《自驅型成長》的三要素之一:壓力!

明天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