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彥:書店社群運營之有分享精神

我是彥彥,這是我的每天一篇書店社群運營文章之第31篇。

今天的開始,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每當我給兒子講起這個故事時,都感覺心頭一暖、眼眶一熱,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石頭湯》。


這個故事講述了三個和尚福祿壽來到一個經過戰亂災害的村莊,村民們都緊閉房門、拒絕付出。為了讓村民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樂,福祿壽在村莊的中央架起一口鍋,煮起了石頭湯。從一個好奇的小姑娘開始,圍觀的人們越來越多,從一味調料開始,到各種食材,當前面的人付出一點點,后面的人就自動付出越多,這鍋石頭湯也越來越美味。直到最后,人們拿出了家里所有好吃的,在村里擺起了宴席,村子里恢復了往日的快樂。人們也終于學會了煮石頭湯的秘訣,分享使人富足,幸福就是這么簡單。詳見《石頭湯》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觸動我的地方,就是這鍋石頭湯的完成,依靠的并不是福祿壽三個人的力量,而是依靠每個人的力量。不分身份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人人都可以獻出這份愛,不需要提倡,不需要強制,而是發自內心地付出分享,雖然一開始總是會有人猶豫,但是最終每個人都愿意獻出這份愛。

我們經營社群,其實也是需要煮這樣一鍋石頭湯。從進群開始,我們就提倡這樣一種分享精神,鼓勵人們多在社群里貢獻價值、積極分享,終極目標是要讓人們在社群里感受到這樣一種幸福,獲得這份給予愛的力量。

說起來很對,真正做起來有點難。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不知道為什么要分享?

第二,不知道該怎么分享?

第三,不知道如何持續分享?

首先,為什么要分享?

人們分享的動力,一般可以概括為:

——傳遞信息
——顯示自我
——社交工具
——實現自我
——宣揚理念

我們想要在社群里倡導“人人分享”的價值觀,希望人人都認同“越分享、越收獲”的理念,就要能夠滿足人們分享的動力。否則,人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應該要有分享的意識,也不知道愛分享可以給自己帶來什么實際的好處。他們甚至會感到疑惑,我為什么一定要付出奉獻呢?

在我們的社群里,我總是告訴大家一句話,叫“相互幫忙,活在天堂?!保?a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一分鐘短片認清地獄與天堂)分享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互惠互利、相互幫忙。如果人人都只為自己,世界就會灰暗無光,充滿競爭和搶奪,資源也無法流動;而如果人們愿意付出一點,愛就會流動起來,世界就會多彩起來。

比如我們廈門分會當初招募志愿者時,一天之內就報名150多人,但我們當時的設定是只需要80位志愿者。如何篩選呢?我當時篩選志愿者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樂于分享、樂于奉獻、愿意輸出價值。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誰符合這樣的特質呢?

我采取了幾個方式來判定:一是報名時的自我介紹,包括是否曾經有過志愿服務經歷等;二是結合朋友圈和日常了解,平常是否熱心參與公益分享;第三最為重要,就是在志愿者大群初步篩選過程中,設置分享任務,但凡主動幫助伙伴或者熱心轉發的,就給予加分。由此篩選出一批非常熱心、非常有愛的小伙伴,他們在我們之后舉辦的“514”樊登老師千人大型演講會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其次,該如何分享?

在社群中初步篩選出一批愛分享的小伙伴以后,大家又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分享什么,該怎么開始分享?

我認為,這主要是取決于社群的定位和目標,還有管理方式。

以我們讀書會為例,社群定位假設是學習型社群,目標是“每年一起讀50本書”,那么我們就圍繞這樣的定位和目標,鼓勵大家進行多種形式的分享。比如說一個讀書會社群,至少可以發展出八種分享方式:讀書心得、思維導圖、讀書PPT、主題討論、線下活動感悟、即興演講、拆書活動、專題微課。當然了,除了讀書這個主題之外,我們還結合書友們的需要,成立了其他興趣群,比如書法群、健身群、演講群、事業群、心靈群、家庭群、活動群,還有即將開始的英語口語群、寫作群。大家都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進一步確定分享內容,從自己能做的點滴開始,不斷升級分享體系。

作為群管理者,不僅是要確定分享主題,最好還可以用更簡單有效的方式來帶動整個群的分享品質。

比如說,我每天會在我們的群主群里發布【今日小提醒】,讓各位群主可以迅速發動一場分享活動,帶動各群群友用最簡單的方式參與分享。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如何持續分享?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發動群友分享的時候,可能一開始效果挺好,但是時間長了也總會慢慢變淡。如何才能鼓勵群友持續分享呢?

我覺得最核心的一點就在于:存在感。

如果我們能夠始終記住這一點,圍繞各種方式,來給予群主和群友更多價值感,就會使他們產生源源不斷的分享動力,自發自愿地持續輸出價值。

我是一個特別擅長鼓勵別人的人,永遠能夠發現別人身上很多優點,并及時給予反饋。因此,我也善用了自己這個優勢,在我們的社群里給予越來越多人支持和力量。

現在,我越來越愿意去做這件事,不是迫于形勢需要或者管理需要,而是因為我發現其實人人都需要這樣的價值感和存在感,只要我有,只要你需要,我就非常樂意去做這件事。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挖掘核心分享力量。我在社群中發動互動話題,先找到那些樂于分享、熱愛學習的伙伴,一個個加微信私聊,鼓勵他們去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在群里或長或短分享,并及時給予鼓勵和二級反饋。

第二,營造分享氛圍并形成文章。比如最近發起的打卡活動,我們把每個人的分享都收入公眾號文章及簡書專題,再鼓勵大家轉發出去,讓大家都感受到充分被重視,價值感爆棚。又比如我們書店的每次線下分享,鼓勵每個書友都上臺分享,并把每個書友感言都記錄下來,及時整理發布到公眾號,讓大家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價值。

第三,表達對分享者的尊重與感謝。無論是誰來參與分享,分享的內容方式如何,我們都保持著傾聽和接納的態度,一方面鼓勵正能量分享,另一方面也接納各種情緒,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不指責不評判,多允許多支持。其實對于每個人而言,打開心扉表達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對我們的群體有莫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因此,我們對于選擇信任愿意分享的伙伴,要不吝表達感激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擁有分享精神的社群,會是一個真正能夠互幫互助的社群。我們期待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真正的資源互通、共享社群。愿我們都可以活在互相幫忙的天堂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