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鐘愛,讓我有了興趣讀這本《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對我進行精神分析,它強調主動性。從字面上來看,這是我一貫支持的做法,總有一些像我這樣的人,喜歡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對心理世界的好奇大于現實世界。
本書的作者卡倫·霍妮我不太了解,但是搜索了一下,才詫異這本書是大師級的作品,不禁肅然起敬。
要讀懂一本比較晦澀的精神分析書籍,得先對作者有個基本認知。
卡倫·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的精神分析家,是社會心理學的最早的倡導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反對“幼年經驗決定一生”的理念,認為經歷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應立足個體當前的精神狀況,重視當前問題的解決。
就像這本《自我分析》一樣,霍妮堅持從當前問題出發,一步步地“自由聯想”,找出問題的來源。
孤僻、依賴癥、強迫癥、抑郁……這些不都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疾病嗎?霍妮把它們統稱為“神經癥”,雖然不至于入院,但是足以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面對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霍妮認為自我分析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所以,這本書從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可取性,精神分析的階段,病人與分析師各自承擔的角色,自我分析的實質和規則,自我分析中出現的抗阻的處理,以及自我分析的局限進行了闡述。
心理出現問題,我們習慣于求助身邊親近的人或者心理醫生,但是霍妮認為他人永遠只能做向導,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這個前提我深有體會,通常他人難以感同身受,如果自己表達不好,還會讓對方產生誤解,如果能自我解剖,問題的解決是根本性的,能取到巨大的效果。
對于病人來說,面臨了三個主要任務。第一是盡可能徹底而誠實地表達自己(我的理解:坦誠),第二是弄清楚自己的無意識驅力以及它們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我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思考),第三是對那些干擾病人與自我、與周圍世界關系的態度,要發展出改變它們的能力(我的理解:要有決心)。霍妮提出自我分析的一個方法就是“自由聯想”,全面地表達自我,毫無保留地按順序將現在他腦子中的一切東西表達出來。
其實日常生活中,碰到一個煩惱的時候最怕沉默,什么都不說,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對受過的傷是無濟于事的,我們總是勸別人把所有的事情都說出來,甚至是腦子閃現的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東西。這跟解夢非常相似,夢里的碎片看起來并沒有關聯,但是當我們把這些碎片與現實結合起來會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有意識的,夢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我們不能把表面上的東西拿來當真,比如解夢,單純地認為裸體就是代表著性欲,殺人代表著憤怒是不全面的。所以,霍妮說:“你必須利用每一個機會熟悉自己這個熟人或者說是陌生人。”可以說,一個人想要真正認識自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一般無自知之明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較糟糕。
不過,在分析過程中,病人也會產生“阻抗”,阻礙自我分析的進展。第一,面對刺激性問題公開抗爭,第二,防御性情緒反應,第三,防御性抑制或逃避性策略。就像一個任性的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突然要讓他承認這一切是錯的,簡直讓人一時難以接受。霍妮反其道而行之,認為處理阻抗仍是對其進行聯想,不過需要分析師的協助。
由于強調主觀因素,很多人以為精神分析被劃分成了一門藝術,但霍妮認為精神分析中真正重要的不是神秘的藝術天賦,而是一個可以嚴格定義的因素,即人的興趣或動機。
這是一本專業但對現實生活有著很高的書,書中翻譯的不太流暢,夾雜了很多晦澀的句子,其實霍妮表達已經非常直白了,沒有太多專業術語,我們要把其中的一些話轉化成自己的語言,看完就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