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思維 - Slack的故事

介紹Slack,是因為Slack目前最成功的SaaS創業公司。通過對Slack的介紹,我們將探討SaaS的價值,如何衡量SaaS平臺的能力。另外 Slack的APP Directory(應用目錄)是一個云應用市場,在能力集成接入上也很有借鑒價值。


ss1

Slack的創業故事

Slack CEO Stewart Butterfield被華爾街日報評為2015年的技術創新者。

Slack是建立在Glitch之上的,而Glitch是Flickr的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與其公司Tiny Speck一起開發的線上游戲,在去年倒閉了。在籌備Glitch的時候,公司的四人分處舊金山、紐約、溫哥華,因此他們一起逐步開發出一款通信工具,不斷的往里面添加存檔、檢索等功能。他們經常使用該工具,以至于都不再使用電子郵件了。

在Glitch失利后,公司集中精力推廣新的通信工具。他們將其命名為Slack并在2013年8月發布。結果Slack發展迅猛:每天有超過30萬用戶在用,付費用戶突破73000。當公司轉向Slack后,獲得了1.6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在 27.6 億美元。

自 2014年2月 產品上線后,Slack 就受到用戶和投資者的追捧,成為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 SaaS 公司。推出當天就有超過 8000 家公司注冊;2014年2月26日,以 2.5 億美元的估值完成 4275 萬美元的融資;2014年10月31日,Slack 融資 1.2 億美元,估值高達 11.2 億美元,正式成為獨角獸俱樂部成員。

相信看到這里,不了解Slack的人應該也會對Slack充滿好奇。

Slack的定位

Slack的定位: using Slack to make their working lives simpler, more pleasant, and more productive.

Slack 本質上是一個信息聚合平臺,Slack 公司的自我定位是 “郵件殺手”,希望解決郵箱常被塞爆而又會忽略重要郵件的問題。
Slack 內置了對多種企業級 Saas 軟件的 API 接口,將分散的溝通方式聚集到一個地方,將郵件、IM、短信、類似 Yammer 的工具、企業內網和 Wiki 等信息顯示在 Slack 的統一 Dashboard 上面,
從功能上說,其實就是聊天群組大規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統一搜索。此外,Slack 還整合了 Twitter、Zendesk、Crashlytics 和 Heroku 等服務,
將他們的通知提醒、Bug 追蹤等數據融入到公司內的信息流中,這些對于程序員來說實在是太實用了。

Slack的成功因素

  • 提高溝通效率
  • Slack 針對特定話題、項目或問題創建的頻道,成為了企業員工溝通、交流、了解、學習的集散地
  • 強大的集成能力,用戶可以在 Slack 里面使用自己平時工作時用到的各種各樣的商業軟件
  • 好玩,用戶可以利用 Slack 的 bot 機器人針對特定消息定制各種有趣搞怪的響應,讓工作沒有那么死板。

Slack的APP Directory(應用商店)

ss2

介紹Slack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應為他的APP Directory,通過推出了第三方應用集成商店 App Directory,并與一群頂級風投聯合設立了 8000 萬美元的開發者資金 Slack Fund,以支持第三方開發者推出 Slack 優先的應用。Slack 還跟 Howdy 合作推出了一個開源框架 Botkit,讓開發者開支自己的 Slack bot。 Slack將自己的技術雄心展現無疑: __ 通過設開發基金建應用商店,Slack要做企業社會化協作中心 __

目前已經有Twitter、Dropbox、、Trello、Google Drive等160(實際上針對Slack開發的應用集成已經有4000多個)多個應用上架,幾乎已經囊括了主流的辦公、生產力應用。

其次Slack還發布了由Howdy開發的開發框架Botkit。有了這個框架,開發者不再需要重復編寫一些基本的功能代碼(應用鑒權、消息的收發與處理等)就能開發自身的核心功能(尤其方便bot的開發)。
Slack認為這個框架可以簡化第三方應用的開發工作,有助于成千上萬個代理機器人的誕生。

Slack還為整個生態體系的繁榮提供了資金支持。這次宣布成立了8000萬美元的開發者基金,制旨在發現和支持有潛力的中小規模開發者開發Slack優先的應用。該基金得到了6家頂級硅谷風投的資助,包括Accel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KPCB、Spark Capital以及Social Capital。值得注意的是,這些VC正好也是Slack的投資者,這次的大動作起碼可以支撐一下那28億美元的估值。

Slack SaaS商業模式

SaaS 是指按需提供軟件服務的公司,通常以網站的形式出現,Salesforce、Gmail、Linkedin、ServiceNow、Basecamp 和 Asana 等均是 SaaS 的典范。大部分的 SaaS 公司以月費和年費的方式獲取收益,很多 SaaS 服務提供商將服務分層出售,并按單元計費,每單元月費也隨著所提供功能的不同而不同。月費在國外一般叫做 MRR (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不同層級服務的 MRR 是不同的

SaaS 和其他商業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公司獲取收入的過程是長期的,準確的說,在 SaaS 的商業模型里面,有一個客戶生命周期的概念,這個一般在國外被稱作 CLV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或者 LTV (Life Time Value)。如果一個客戶對服務滿意,他就會一直使用這項服務,企業在這個客戶上的收入就會不斷增長。相對的,如果客戶對于服務不滿意,這就意味著浪費了企業對這個客戶已經做出的投資。在這一點上,SaaS 和傳統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SaaS 企業的任務有兩個,第一個是獲取客戶,第二個是維系客戶以最大化該客戶帶來的收入。

既然需要獲取客戶,有一個概念是一定需要掌握的,就是客戶獲取成本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我現在在國內,大家經常低估或者錯誤的計算 CAC,事實上,客戶獲取成本是必須要精確計算的,而且,CAC 指的是每一個付費客戶的獲取成本。而這個數字經常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一般來說,SaaS 公司從新客戶身上每收 100 美元 (圖中 ACV 是 Annual Contract Value,每年合同額),要付出的成本平均是 107 美元:

既然上圖說明了我們從新客戶身上當年掙不到一分錢,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做好客戶的維系挽留工作,這個時候,Churn 這個名字就登上了舞臺。Churn 代表客戶的流失率,一般按照月為單位來計算,一個好的 SaaS 公司的 Chrun 值應該小于 5%。Churn 這個數字也是計算 LTV 所需要的一個重要依據,事實上,LTV 的計算方式按照下面這個公式來計算:

LTV=MRR/Churn

假如每個月客戶的流失率為 5%,這就意味著每位客戶的平均生命周期是 20 個月(100%/5%=20),那么 LTV 就等于 MRR*20。

   一家健康的SaaS公司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931e23ac_9c93_43d8_9d26_92ce4b084c3d
     做到 1000 萬美元的年收入,Box 用了 39 個月,Yammer 用了 33 個月,而 Slack (14年) 只用了 11 個月。當然,我們知道 Box 是 07年 上線的,Yammer 是 09年 上線的.

總結

  • Slack一個重要特性是開放集成,和各種軟件集成起來,成為工作的入口。
  • Slack重視應用商店這個云時代的模式,充分擁抱開發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