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宋詞串起兩宋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公元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這為宋朝軍事實力落后埋下禍根。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后逐漸步入治世。之后宋與金聯合滅遼,但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于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后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主要是在軍事領域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確實不可置疑,這在相關歷史著作中可見一斑。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前朝: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李煜不應該做皇帝,他應該是個文人或者藝術家,可偏偏生在了帝王家,承受他不該承受一切。趙匡胤捉住李煜時,應該是滿心歡喜,可惜他沒有想到,僅僅不到200年,就會有他的后代步了李煜的后塵,順便毀了他的基業。

大宋王朝的建立與李煜是沒什么關系的,他是一個階下囚,茍且偷生的活下去才是他的第一要務。應該說趙家還算不錯,沒有立即鏟除他這眼中釘,但是亡國茍活的日子又豈是那么輕松: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林花惜別,泣血無淚,雖茍活難得自由,一生坎坷幾人知,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終無力改變,“人生長恨”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更是一生蹉跎、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認為他賊心不死,心系舊國,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這哀怨雖如同長江水滔滔不絕,但歷史的軌跡卻不會因此停歇。

治世與興盛:歷經宋太祖宋太宗的修養,再到宋真宗上臺后前期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太平。在遼宋對峙時,宰相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自此之后北宋外戰逐漸消失,內部經濟開始發展: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自小就是神童,14歲竟然就參加殿試,并在此后一生官運亨通。但他卻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并且樂于獎掖人才,當世名士,皆出其門,在內政外交軍事均有建樹。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臺閣也多一時之賢,做了許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雖然同為婉約派,晏殊詞中沒有柳永那種羈旅愁苦,事事坎坷,這是由于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決定的,同樣因為富貴,所以他寫詞純為抒寫自己的性情,不必為應酬而苦心費力,故有真性情。? ? ? ?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一首望海潮,可從民間窺見這蘇杭盛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名不虛傳。柳永僅以僅寥寥數語就涂寫出一幅幅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繁榮富足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盈實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輕快歡欣,以及“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的風流瀟灑。這一切,都只能產生在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辛勤勞動所創造出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基礎之上。清明上河圖以圖像證明,而望海潮以文字證明宋朝民間的繁榮與富足。

可是柳永卻一生困頓,四次進京四次不第,直到晚年方進士及第,授予的也都是些小官,還屢遭打壓,他一生雖然宦游沉浮,但更是混跡于紅塵花魁、浪跡江湖之間。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首雨霖鈴,是與相愛之人的依依惜別,如何又不是他這半生坎坷的寫照。傳說他死時連下葬的錢都沒有,還是平常傳唱他的詞曲歌姬湊錢將他安葬。

雖然在官途上無所成就,但是作為婉約派代表,他卻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慶歷新政: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后,雙方簽訂“慶歷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于慶歷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陜西延安),在邊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諸族,并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尊稱“小范老子”。范仲淹小時家境貧寒,立志苦讀才有了今日地位,因為見識過民間貧苦,也見識過朝堂富貴,才使得他立志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畢生的追求。在見識了大宋邊防的潰爛和腐敗,見識朝中眾官昏庸之后,也讓他明白,外患并不可怕,怕的是內部糜爛而無可救藥,于是他發動了慶歷新政: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一作:留人醉)

我不知道這首詞寫于何時,但我姑且認為它寫于慶歷新政失敗后,因為我認為看似抒發的是鄉愁,實際上隱藏在背后的是對新政被攻訐,自己被外放的無盡愁苦。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非改革無以為繼,但哪個改革家又有過好下場? 新政實施后,某些人利益受損,于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慶歷五年(1045年),反對聲愈加激烈,歷時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在之后受好友所請,一篇《岳陽樓記》橫空出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誦千古。雖改革失敗,但是他謚號中的文正二字,足以說明他出將入相的功績。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作為范仲淹的好友兼同學,歐陽修自然是跟范仲淹站在同一戰線,而作為國家的精英他也是看得出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處境,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著手呼吁改革,他把社會問題歸咎為腐敗,而歐陽修看得更深刻,認為冗官冗員才是根本問題。而自然新政失敗,也受連累被外放,幾年屢次調換不得回京。不過幸虧他被貶,否則我們怎么能看到《醉翁亭記》這樣的千古名篇。而他比范文正公幸運得多,之后被召回京師,還擔任唐史和五代史的編纂。

熙寧變法: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于穩定,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熙寧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但由于保守勢力過于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司馬光上位,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在范仲淹之后,又有一個人步了他的后塵,這個人就是人稱拗相公的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以商鞅為偶像,堅守這樣的信條,認為只要自己堅定信念,把新法堅持推行下去,就能完成范文正公未竟的事業,也能夠革除大宋的弊端: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作為一個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高瞻遠矚。在此之后他進京銳意改革,決意不讓大宋王朝重蹈南朝覆轍。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這繁華盛世之下掩藏的危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以史為鑒;千古憑高,謾嗟榮辱,張嘴即可;江水東逝,咫尺千年,看透世事者,不過寥寥數人。更多的只是隨著滔滔江水而來地的一聲感嘆,更多的人,都是那隔江猶唱后庭花的商女而已。因此,他的改革被無情的挫敗,甚至連當時他的支持者都出賣了他。

除了個拗相公,幸虧這時代還有個蘇軾,這個千古文人集大成者: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詩詞書畫無一不精。而最戲劇性的是,兩人差點做了一輩子冤家對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也是個神童,而且在科舉考試大顯鋒芒,被歐陽修器重;不過他卻是個守舊派,跟王安石這個變法派結下了不小的梁子,兩人多次寫文互貶。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借由頭把蘇軾貶出京城:

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發生。新黨控告蘇軾“愚弄朝野,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王安石變法失敗,閑居金陵,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多少人讀這首詞都被其中的壯世豪情所感染,感三國英雄的風流倜儻,感赤壁之戰的雄渾激烈,感長江壯麗風姿,卻不知蘇軾憑吊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他自己當時也在別人的層層監視之下,心中苦楚難以訴說。但即使處于如此困境他也不該改自己的樂觀曠達的本性,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然而在這之后他又因支持新法屢遭貶謫,從湖北到浙江再到廣東,一貶再貶,最遠到了海南,這天涯海角之地,可是他依舊不改其心: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就是他這坦蕩一生的寫照。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南宋建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為被委派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揚州,后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最后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之后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據考證這首詞寫作時間應在李清照婚后不久,李家本就是官宦世家,而他丈夫趙明誠就更不用說,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興趣相投,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此時丈夫出差在外,新婦在家急切盼望丈夫歸來,可見這真是一對伉儷。但是,兩人不知道的是,國家的末日已經快要來到,他們的幸福生活也將隨著戰爭的到來徹底毀滅,亂世之中的個人只如浮萍。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身流,改嫁也被欺騙,苦心收集的金石古卷被付于一炬,身為弱女子無奈于世事的改變,盼望朝廷振作收復失地回歸故鄉卻終不可能,傷于人事,恨于時事。她的作品再也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徹底轉為沉郁凄婉,滿腔愁苦。這朵千古詞苑盛開的女兒花,卻只能以淚澆灌。好在家底厚實,她不必流亡街頭衣食無依,但是卻難消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一生致力于抗金北伐,他親手訓練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岳家軍,可惜遇上了一輩子沒膽子的趙構和趙家人。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乞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一同,被趙構和秦檜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但公道自在人心,一首滿江紅,是傳唱千年拳拳愛國之心。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與辛棄疾一樣一生致力收復故土,但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進士時被秦檜記恨,直到他死才進入朝廷;直言進諫,數次建言獻策,卻屢遭貶謫,一生奔走難得重用,六十五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直到絕命詩還要寫到: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歷史的秋意,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悲壯沉郁的《訴衷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他們是文人,但也是可以拯救時代的英雄,可惜這無膽的南宋王朝不識英雄,只見奸人。

在李清照逝去之后,在她做夢都回不去的故土,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了,這就是一生立志收復故土的辛棄疾:

破陣子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與一般文人不同,他不僅會寫詞,而且本身武功也不弱,并且還曾經是領兵打仗的將軍。他雖然生于金國但是卻心向南宋,考中金國進士只為打探敵情;二十一歲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僅僅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與其說他是詞人,不如說他是將軍。

可是,滿懷報國之心的辛棄疾不知道,南宋朝廷的卵子早就沒了,偏安一隅尋歡作樂才是他們追求的,暖風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棄疾所獻上的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無一不是發自肺腑,無一不是他在敵營十數年辛苦總結,但朝廷卻反應冷淡,不置一詞,“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雖然現實在消磨他的熱情,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志向。

在宋高宗之后,宋、金兩國發展相對穩定。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孝宗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他立志恢復中原國土,為此在敵營戰斗二十年,歸來卻被閑置二十年,統一祖國的抱負和愿望無法實現,就算是這楚天千里遼闊也不及他的憤懣之深,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闌干拍遍,知其意者是友人,不知其意者是無膽的朝廷。

高宗死后,孝宗決定讓位于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光宗性好猜忌,即位兩年后就日漸瘋癲。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后,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開禧元年(1205年 ),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廉頗姑且是為國家燃燒殆盡光與熱之后被棄用,自己卻在壯年時被棄置二十年。孫權和劉裕當年不過江東數地尚可起兵逐鹿天下,無膽的南宋占據江南富庶之地卻年年割地賠款。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陳亮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與辛棄疾一個遭遇的就是他的好友陳亮,兩人才華相似,遭遇大同小異,只能無盡感慨英雄生不逢時。

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如果說辛棄疾和陸游他們尚是有志難伸,憤懣滿腔,留給真正的文人就是無盡的哀嘆和惆悵了。他們既無力改變現實又有著想回歸故土的夙愿,滿腔悲苦最終化為紙上的一言一句。昨日繁華都市,今日荒涼空城,眼中所望是薺麥青青,耳中所聽是清角嘶鳴,若問橋邊紅藥為誰生,只為這山河破碎白白生。

蒙古帝國的崛起,給宋金兩朝都帶來了直接威脅,但是南宋又一次犯了昏招,聯合蒙古帝國滅亡金朝,南宋直接暴露于蒙古帝國鐵蹄之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國號為“大元”,正式進入宋元戰爭:

虞美人 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南宋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雖同是雨聲聽來心境卻截然不同,讀來也使人凄然,而更令人凄然是世事的變遷。

南宋自丟了襄陽之后就再無反擊之力,直到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杰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覆亡,南宋覆滅: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這文章我不以詞結尾,而以這千古流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結束全文。如果非要給文天祥以評價的話,只能說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廈將傾他卻試圖扶正:他罄盡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擁立趙氏皇族,在元兵壓境時仍舊堅守;被俘后被解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哪怕就是被俘的皇帝來勸降也充耳不聞。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義。終年47歲。他的死,標志著宋朝徹底壽終正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