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只要是肯花耐心去讀一本書的人,總會收獲一些感想,對于我也是如此。《白說》是白巖松寫的一部優秀作品,在2017年第十一屆作家富豪榜中白巖松以《白說》400萬元登頂榜首。其實一年前我以紙質書的形式讀過,但沒有太理解,畢竟這是作者總結自己走過人生的各種思考,近來以電子書的形式再慢慢斟酌,似乎有些許感觸。雖然自己涉世未深,別人的人生感悟在自己面前熏陶久了,也會有所感染,我就把感染我的東西簡單記下來吧。
? ? ? ? 這本書開頭談的是幸福問題,作者的觀點是:幸福可以無限靠近,但無法徹底到達。這是中年人普遍遇到的問題,所謂的中年危機也是這個道理。幸福要依靠三方面的滿足才算幸福: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持。我的基本思考是幸福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就好比我們沒法解決生存問題時,吃飽飯成為我們最幸福的追求目標。吃飽飯了呢?就幸福了嗎?好像結果是欲望更復雜了,想要求的更多了,還是沒有達到幸福。焦慮似乎是現代人的主旋律,所以白巖松在書中寫到:“我個人認為,轉型期的中國,一個特殊的時代之下,每個行當都會面臨焦慮”。這種焦慮在我看來,也以幸福問題掛鉤,整天都沉浸在焦慮中,又怎么去享受幸福呢?
? ? ? ? 接著,在我眼里比較深刻的是作者談到的成功與失敗問題,我比較贊同的一句話是: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是啊,有多少人把成功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又有多少人把失敗當成絆腳石。還有關于讀書,作者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新華字典》,他就不能認識那么多字,不能讀那么多書。從他這句話可知,他是讀過很多書的人,我自愧不如啊,讀書是一種過精神生活的方式,作者的讀書經歷讓他活得更精彩,也讓他更成功,所以我們都要學會讀書。
? ? ? 第三呢?作者談到的道德和“人性”很值得我反思,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人的道德觀中總是存在著“非對即錯”,劃分“好人”與“壞人”沒有站在“人性”的角度。我記得作家周國平也用哲學的方式談過中國人的道德觀,他的觀點跟白巖松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他們都共同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只有用法律去約束“人性”中的自私,社會才有可能進步。
? ? ? 作者在這本書中還多次談到了自己大學畢業時找工作的艱辛經歷和做新聞的各種困難,勸戒我們年輕人“不要急”,要理解夢想和現實的距離,學會在現實面前繼續前進,而不是空喊夢想的口號。
? ? ? ? 書中思辯性比較強的在于談到中國,作者在里面列舉了很多事跡并加入個人觀點,當然,這些個人觀點到后來證實也是正確的,里面有一句話突出了中國的發展:“從一百年這個角度來算,現在已經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今后的夢想追求要以個體的保障、個體的尊嚴與幸福為更大的福祉和追求,這是第一個定位。”讀到這,不禁讓我深深驚嘆中國的發展之快。我看不懂的地方在于作者談到的個體夢想和“中國夢”聯系緊密,怎么個聯系法?這與青年的關系是什么?難道青年的夢想要與國家的夢想掛鉤。說到國家層面的政治觀點,列舉出的經濟數字,包括腐敗問題的滋生,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 ? ? 讀到后面,發覺作者講的層面越來越宏大了,有一些我不太想關注,因為自己覺得水平不足,沒辦法完全理解作者所提的問號。但我還關注到的一個是中國人的文化問題,文化被稱為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作者也提到近三十年來,中國在文化輸出方面是嚴重逆差,進口太多,出口太少。我認為也的確如此,不過值得可喜的是,近兩年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了保護傳統文化,還因為這個開啟了不少活動來傳播傳統文化,現在從小學到大學,到處可見傳播傳統文化的教育,希望它不再是空喊口號的形式主義吧。
? ? ? ? 這本書是白巖松在這些年去各地做講座而整理出來的。我作為一個青年,雖說有一些方面可能不太理解,但看這本書的感受是很親切,簡直就是白巖松在跟我面對面聊天了,所以這本書是我熱愛之一。我尤其對他談的幸福、夢想和現實、文化等問題感興趣,書中的最后引用魯迅先生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表達出了我再次讀這本書的心境:找不到盡頭在哪里?也許這就是白巖松的人生哲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