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意志力才能更好的學習

不要和不該做的事玩曖昧,想辦法愛上該做的事。

“不該做的事”我為什么要去管它!?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把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單獨請到研究室,并在房間中間的桌子上放了一塊小朋友們最喜歡吃的棉花糖(或巧克力、曲奇等)。這時,研究人員會告訴小朋友說:“叔叔需要離開一會兒(通常是15分鐘),如果回來后你們桌上的棉花糖沒有被吃掉,那么叔叔會再獎勵你一塊棉花糖。”

當然,整個實驗的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在研究員還沒有離開房間就吃掉了棉花糖。而有的小朋友則一直堅持到最后獲得了兩塊棉花糖。

實驗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后來幾十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成功獲得兩塊棉花糖的小朋友在日后所取得的成就,遠遠大于那些在實驗過程中就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

這一試驗,也常常被用來佐證“意志力”的重要性!

但其實如果再細致的去了解一下整個實驗的過程,那些成功經受住誘惑的小朋友,可能不僅僅是依靠意志力完成了挑戰。更主要的是,他們采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轉移注意力。研究人員在監控中發現,那些拿到兩塊棉花糖的小朋友,他們在整個過程中,有的不停的玩手,有的干脆跑到離桌子最遠的墻角去玩耍……而那些一直盯著棉花糖看的小朋友,十之八九都選擇提前吃掉棉花糖。

所以,如果希望改掉某一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避免這一行為的誘因。

比如,希望孩子改掉玩手機的習慣,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讓孩子接觸手機,否則放個手機在孩子面前,要讓他不玩是不是有點太強求孩子的意志力了?

同樣的如果有的大人希望戒掉刷微博的習慣,那么首先第一步就是,不能讓微博出現在手機的桌面上。

因為,某件事既然不該做,我們就不該為它花費一點點注意力。

更別說去挑戰自己的“意志力”——你一定會輸得很憔悴的……因為意志力會衰弱,而誘惑卻永遠在那里。


“應該做的事”如何變得“應該”

當我們通過調整注意力,避開了“不該做的事”這個大坑后,我們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全力投入到“應該做的事”——比如,孩子的作業、預習、復習、健康的玩耍等;大人的閱讀、成長、總結……

當然,所有“應該做的事”都是不輕松的,因為“應該做的事”其本質就是——能讓人成長的事。而成長的前提就是“走出舒適區”。

那么有沒有什么可以幫助我們的方法嗎?我這里分享兩個技巧:

首先,學會“偽裝”我們的行為。

在我日常的課堂上,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同樣的行為,如果我換個表述,比如加上一句“我們玩個游戲……”或“我們做個實驗……”學生的眼睛都亮了,哪怕,最終的行為依舊是要求學生專注、思考、背誦……但對孩子而言,行為的動機不一樣了,感受就不一樣了。至于行為的過程本身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認知中有趣的“游戲”,或是為了枯燥“學習”?

其次,給予信心,讓孩子相信他能成功。

貢德·哈格(Gunder H?gg)瑞典最著名的中長跑運動員,他曾在20世紀40年代初15次打破世界紀錄。在他還是小孩的時候,他和作為伐木工的父親一起生活在瑞典北部的森林里,那時他喜歡在森林里跑步,他和父親都很好奇他到底能跑多快。于是他們選擇了一條1500米的路線,爸爸負責計時,當跑完全程后,爸爸告訴他只用了4分50秒,這對于在叢林中奔跑的人而言是非常優秀的成績。從此貢德堅定了長跑的信心,相信自己在跑步這個項目上的光明未來,于是更加刻苦的訓練,并最終取得了偉大的成績。直到多年以后,貢德的父親才向他坦誠,其實那次跑步的實際成績是5分50秒,父親害怕他失去信心才故意提高了他的成績。

因此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為孩子(或者為我們自己)創造條件,讓枯燥的行為也擁有一個有趣的目的;

并且想辦法的去堅定孩子(或者我們自己)的信心,讓他們(或我們)堅信自己有能力取得輝煌的成績,僅僅需要的就是努力的過程。

簡而言之:不要和不該做的事玩曖昧,想辦法愛上該做的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