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都被理解為:
能力平庸卻擔負重任,比喻團隊里沒有人才只能趕鴨子上架。
三國志里甚至都沒有給廖化單獨的傳,以至于廖化老爺子一直處于一個被黑得凄慘無比的悲劇地位。
這也是受了民間傳說和字面誤解的影響。那么歷史上的廖化是否真的如此不濟呢?
從歷史的角度我們今天再重新審視一遍這樣的一個人物,或許會給讓你改變歷往看法。
我們從《三國志》入手,在《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里可以窺見廖化的生平簡介: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后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這里講得很清楚,廖化最初是跟著關二爺混的,還是個文官。二爺兵敗后竟然費盡心思詐死從東吳帶著母親回蜀,由此可見廖化的人品性格面:孝順、勇膽與執念。劉備撲街了以后隸屬諸葛亮的參軍。
這里有個插曲,在《三國志 陸遜》傳里提及到:
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
直接說明了夷陵之戰(221年)廖化(廖化本名廖淳)是參與了的,而且是武職的身份。
在明帝紀里也有魏書記載:
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將兵討淳。淮上書:“赟、奕等分兵夾山東西,圍落賊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勢惡離。”促詔淮敕奕諸別營非要處者,還令據便地。詔敕未到,奕軍為淳所破;赟為流矢所中死。
廖化不僅能文,在武職方面也可以勝任。再看戰場思維。
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曰:
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不僅能文能武,老當益壯更是融為一身。因為同時在《三國志 宗預傳》寫道:
景耀元年,以疾徵還成都。后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也就是說隨姜維出狄道的時候廖化已經近八十歲。而且官居高位,在《三國志 王平傳》里裴松之引注過《華陽國志》:
后張翼、廖化并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后有張、廖。”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同年蜀國滅亡),在《蜀書 后主傳》記載:
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并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
公元264年,蜀國亡國的第二年,廖化在被遷往洛陽的途中病故,真可謂一生都給了蜀國。
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我們真正要去理解的是當時蜀國的人才將領稀缺的一個整體情況,而非只從字面上去簡單理解并曲解這句話的含義。
要知道這話里可曾透出了多少的幸酸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