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紫砂壺的“開壺”很重要,猶如蓋房子打地基。用“冷水”浸泡12小時,以除“土”氣、去“燥”氣;接著用水煮。他煮壺的特別之處是強調二點,一是,茶葉放到壺內,形成“壺外水、壺內茶”的狀態,這是“內養壺法”的起點。二是,水開后以文火煮40分鐘左右再?;?。停火后,不要急于把壺從水中取出,讓壺在熱水中慢慢自然冷涼、醒透,讓壺吃透這“第一道”茶。用好茶、壺吃透是開壺的要點。
“涼毛巾”常擦身
品茗之中養壺是“日課”。這堂日課可謂豐富多彩,眾說紛紜,難能大同,只可各抒己見,和而不同。他不淋茶湯、不用茶刷,只是平心靜氣的品茗,在溆水、倒茶,或換茶葉等品茶的種種準備之際,用冷水浸過的潔凈茶巾,在有意無意之間擦拭壺體。他說這是“內養外護”的結合。新壺用粗點的茶巾,舊點的壺用柔軟的毛巾。鹿守臣的認為玉有“盤玉”,紫砂壺亦有“盤壺”。砂壺的“盤壺”宜在濕壺時盤,熱壺、濕壺都宜盤壺,擦拭即是盤壺。用冷茶巾擦拭壺體一是有利于壺體的按摩,一是有利于壺內的茶汁增強穿透力,增加茶汁在壺體“空隙”中活動、流動的速度、頻率。紫砂壺“內養”的核心就在于茶汁在壺體“空隙”中活動、流動的頻率與速度。這是守臣先生的獨到見解。
天天要“凈身”
對于茶與壺配合的處理,鹿守臣是“理想主義”,又是“實際主義”者。說理想、完美,品茗、玩壺的行家,最好采用一壺一茶,追求品茶獨到的神韻。但他也認為作為平常的喝茶、養壺,就不要太講究了,“壺泡什么茶都是一樣的,今天泡鐵觀音,明天品普洱茶”,只要泡茶的方法得當,茶味一樣能很好地表現出來,也不會傷壺,也不會有損茶質、茶韻。至于說段泥壺只適于泡綠茶,他以為泡綠茶最好不用紫砂壺,尤其不宜用新的壺、口小的壺、壺型高的壺。
如果一定要用,那要用用出來的壺、口大身扁的壺。他有好多把段泥壺,都同其它泥的壺一樣用,什么茶都泡,沒有一把泛花、出色點,把把壺都養得很精彩。重要的是不要“懶”、要“勤”,每天用完,一定要用清水把壺內沖凈、不留殘渣,壺外用干凈的濕茶巾擦干水跡,擦凈茶痕?!疤焯靸羯怼保3指蓛羰丘B壺的關鍵。人有星期禮拜,壺也要休息。壺越用越好,但用了十天半月之后,若“洗凈、晾干”休息幾天再用、再養,更有利于壺的休養生息,更有利于壺肌理的再現。
不用“汗手”養壺
品茶講究“靜”,養壺也要講究“凈”,這凈是干凈的凈。常言說人是“泥人”,天天洗澡也有灰。那灰、那臟,就是汗液與灰塵的固化。夏天,人不洗澡渾身不舒服,洗了澡就很爽、很酷。道理一樣,人汗凝固在壺上就是灰的臟的東西的積累,等于天天不洗臉,還往臉上抹黑。用“汗手”養的壺,用手摸粘手,有種油膩膩的感覺;壺看上去,有油感而無“潤”味,黯乎乎的無神。鹿守臣養的壺,包漿如玉,肌理清潤,一塵不染,寶光竟輝,摸上去很爽,好像撫摸小孩子胖乎乎的臉。這是養得好的壺特有的“孩兒面”的感覺。
干壺干拭??濕壺濕擦
紫砂壺不用時也要養護,他的訣竅是“干壺用干茶巾擦拭,決不能用濕毛巾;反過來,品茗時的濕壺,也不能用干茶巾盤壺”。這是他從許許多多的“這是怎么啦”的“疑問”中找來的。不信,你用濕茶巾去擦擦干燥的壺試一試,那你的壺,就會留下再也難以修復的“片片牛毛紋,暗淡失寶光”的慘狀。
陰雨綿綿莫擦壺
養壺不能懶,也不能太勤勞。例如,陰雨連連的天,梅雨天,還有盛夏的“桑拿天”,都不能擦壺,就是有了“霉點”,也不要擦壺。如同裝裱的中國畫發霉也不能擦一樣,而要等晾干后,再撣再擦。陰雨天空氣濕度大,紫砂壺吸濕性強,壺身上會吸附大量濕氣、潮氣,甚至出現微微的水珠。若用干布擦壺,就等于用濕布擦干壺,違背了“干壺干拭,濕壺濕擦”。不信,陰天擦壺,你會感到壺擦得很澀、很肉,而晴天擦壺很光滑。
老壺“氣孔”要打通
老壺、舊壺、長時間不用的壺如若啟用,一定要把壺體的“空隙”,也就是“氣孔”打通。壺在用時壺體的空隙是動態的,長期不用壺體的空隙和茶汁便凝固了。重新啟用,要重新把氣孔打通,激活壺體,既有利于發茶,又有利于壺潤的生發。方法是把壺放在“籠”里,如蒸饅頭一樣,蒸40分鐘左右,?;鸷螅寜卦谡羝凶匀粵鐾?。
壺的生命在紫砂藝人的手里時間有限,在我們手里的時間卻很長,甚至說是綿延無期。紫砂藝人要講究制壺藝,愛壺人要研究養壺經。在同鹿守臣交往的過程中,我感到品茗養壺的“心態自然”最重要,不要刻意追求,要坦然處之。品茗養壺皆為樂,任其自然莫刻意。當然,樂,是要尋的,尋樂亦要有方法,好方法成習慣,即為自由、自然。有了好的心態,再研究點方法,泡茶能泡得好茶,養壺亦能養出紫砂的天然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