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護理》的讀書活動組織實例

閱讀原文片段


無所不在的健康指導

護理的第三項內容是教育指導。過去我們往往把教育指導局限為住院宣教,完成看住院宣教似乎就完成了教育指導,其實病人并不僅僅在剛住院時需要教育指導,教育指導應貫穿到所有接觸病人的過程之中。而且教育指導也并非長篇大論,日常護理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都可能達成教育指導的目的。

關乎安全、療效和心理

選擇關鍵時間點


身心兼職的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的定義就是通過護理行為緩解病人的無助、緊張、焦慮、或恐懼等不良情緒。

正常的人只是是生病了,無一例外都會產生心理或情緒的問題。試想,病人正常的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請假,打車,或者半夜三更爬起來趕到擁擠的醫院急診室,然后排隊、掛號、檢查、交費......。他來到醫院不僅僅帶著病,更是伴隨著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懷揣著異常的心理狀態而來。

因“病”傷心

療“心”處方


明察秋毫的觀察監護

護理的第五項內容是觀察監護,它是診斷證據的來源。

及時 ?

量化

動態


護士長點評

很多時候,我們在煩瑣忙碌的工作中,忘記了護理真正的價值,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沒有價值的瑣碎使得我們身心疲憊,也從心底里反感這份工作。

怎樣在人手緊張,煩瑣忙碌的日常工作中盡量做到優質服務?比如在我科常見的教育指導和觀察監護上,服務上怎么優化?

請回憶自己的日常工作,以組為單位,按1組、2組、3組的順序談談,從對病人,對待工作流程,分收獲和行動兩方面談一下感受。

分組讀書筆記

1組護士1:《喚醒護理》一書讀后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猶如茫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我們的護理事業指出了一條明路。護理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治療處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打針掛水、發藥鋪床、簡單執行醫囑,比如,很多的醫療糾紛不是來自于我們的這些操作做的不到位。

臨床工作以來,發現書中要求的健康教育指導這一塊,我們落實的不怎么好,要么就是不指導,要么就是皮毛膚淺隨便應付,沒有達到書上的要求,也沒有達到或者是滿足病人或者是家屬的需求。

作為一個急診科的一名護士,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做到的就是認真了解病情,準確分診,告訴病人的就診流程,縮短不必要的尋找和等候的時間!

護士2:從事護理工作至今已有一年余,自己也正式完成了從學生到執業者的轉變。今天有幸讀到了張中南教授所著的《喚醒護理》,自己受益匪淺。對于剛從住院部輪轉到門急診的我來說,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言行的重要性,這一點就是《喚醒護理》中所說的“身心兼治的心理護理”。書中提到病人無一例外都會產生心理或情緒的問題,例如自卑、敏感,且這種敏感不是針對病人本身,恰恰是針對醫護人員,其一點點行為都能讓他們浮想聯翩,所以經常會有病人失去理智,大吵大鬧,這好像也是門急診和住院部最大的不同。所以身為護士,我們需要做的,能做的有哪些呢?

首先,和病人說話時我們要面帶笑容,表情專注,說話的語言要通俗易懂,該說的不遺漏,不該說的不多嘴,語速音量都要因人而異,其次,講話時要注意姿勢的正確,最后,我們的動作暗示也要正確。雖然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卻需要長久的鍛煉。在臨床中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謹記,融入自己的一舉一動,那么一方面我們能為病人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護理是一門漫長的修行,需要我們不斷完善自己。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能夠做的更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護理工作者!

護士3:從事護理工作已有數年時間,在工作期間遇見形形色色的病人,對工作質量不斷提高,總會有那么幾個病人難“伺候”,是病人故意在刁難,還是我們自己沒做好本職工作?

今有幸拜讀了張中南教授《喚醒的護理》,使我豁然開朗。從各個角度分析了護理差錯事故,護理缺陷的問題所在。確實自身有太多的缺陷,給我們護理臨床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護理模式和流程,讓我們不僅知道做什么,還要懂得為什么,怎么做。現在也能夠理解病人為什么對我們有諸多不滿。常常治療處置時工作占用了我們大部分時間,沒有時間去做心理護理、教育指導、生活護理、功能訓練。其實這些工作無處不在,無時不可,在治療處置的過程中,我們和病人的每一次溝通都可以起到教育指導作用,每一次踏進病房或每一次接待一位門診輸液病人溫馨的微笑,親切的問候,操作時的輕柔體貼都會有心理護理的功效,使病人感到家一樣的感覺,時不時和病人拉家常也可以了解病情。關鍵看你是否做個有心人,能否把握教育指導,心理護理的有效時機。

《喚醒護理》就像一位導師,它耐心的教會我如何與病人相處,如何處理和避免發生護理差錯。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上有這樣一位老師,我會成長的更好。

2組護士1:護士就只是醫囑的執行者:“醫生一張嘴,護士跑斷腿”。我并不想局限于此,也不愿意做個“你問醫生”的護士。

感受:我以為的護理工作應該是和醫生相輔相成卻又不失獨立的,它針對患者存在的各個問題,均有相應的護理措施,細膩而又貼切,早上幾個責任護士帶領我們一起查房,交流和指導我們年輕的。然而上班后,卻發現護士就只是醫囑的執行者:“醫生一張嘴,護士跑斷腿”。我并不想局限于此,也不愿意做個“你問醫生”的護士。在急診科工作的幾年里,對于病情的觀察,常規的指導、處理都有自己的心得,環境可以限制一個人,但自己不能限制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還是要多學習,多問,多掌握,做個大家認可、病人滿意的好護士。

護士2:每天晨會,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通過對《喚醒護理》的學習,學到了很多東西,在觀察病情方面更清楚應該注意的細節,對于病人的治療和管道護理等各個方面都更深入了解,針對特殊疾病的特殊癥狀應該謹慎,病人的主訴和表現都跟病情的發展密切相關。以后會更深入更主動地去學習,積少成多,讓自己的工作更優秀,還有就是對曾已學過的內容在平時工作閑的時候主動鞏固,溫故而知新

護士3:讀了喚醒護理,感覺這本書真真切切的貼近臨床,來自于臨床,更適合用于臨床,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多觀察,多思考,勤動手,注意每一個細節,也許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挽救一條生命,這讓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細致的觀察病人的生活細節用藥反應等等。職業規劃:近幾年希望有機會多出去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多接觸新的知識。

護士4:

一張便簽上的總結

3組護士1:喚醒護理已經學習結束了,收獲良多,從事護理工作整整六年了,我們每天從事的簡單的機械的工作,加藥,打針,出診,每天的工作任務完成了,我們的工作就結束了,可是我的成就感在哪里?病人康復了?還是出診完成了?喚醒護理真正喚醒了我內心的責任心,喚醒了我的愛心,喚醒了我與病人之間的親情,喚醒了我們的職業追求。

書中,張教授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前的護理缺陷的現狀,分析原因,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存在的問題,也理解了為什么病人會對我們的工作諸多不滿。傳統的護理工作,局限于治療處置,發藥鋪床,簡單執行醫囑,生活護理多是病人家屬或護工去做,認為只要病人生命體征正常,病人就沒事,殊不知等到病人生命體征發生變化在處理,往往為時已晚,工作中,很多這樣的深刻教訓,也是很多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健康教育局限于入院宣教,飲食護理,流于形式,沒有具體的內容和模式,心理護理做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以后的工作,我將從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解放自我思想,對護理應有全新的認識,不能單純的看待工作,應該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找到價值,然后,工作中要全面改革自己,生命體征提前干預,任何病人小的細微的變化都潛藏著風險,早發現,早治療,對病人的疾病的康復便是巨大的幫助,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同情心,責任心去對待每個病人,關助他們的心理,飲食,甚至家庭,心情,活動,情緒等等,事無巨細,護理是沒有止境的,當然,好的護理工作者首要前提是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技術,急診工作要求我們各科知道都要牢牢掌握,尤其是院前方面,快中有細,細中求實,以后要加強各科知識的反復學習。宣教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等同于治療,這是最需要努力的方面。

我曾很多次的想我的工作是不是一眼望到老,是不是等我四五十幾歲的時候就是現在年紀大的老師們的樣子,如果沒人生和職業規劃,我想是的,所以我對自己的短期規劃是,多讀書,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書中提升自己,多參加院活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積極準備主管考試,爭取后年一次性通過,多去考一些與護理邊緣相關的證,如心理學,康復,營養等,總會對自己有幫助的,做一個與級別想匹配的N2級護士,做好護士長的好助手,同步經營好家庭與事業。最后,我想積極改變,做一個直率但不魯莽,腕轉,體貼,熱情,溫柔的女子。

護士2:

手機備忘錄上的心的



護士3:


便簽感悟1


便簽感悟2

護士4:喚醒護理的感悟:寫的好,總結到位,以后工作中,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和知識水平。

分組運用

1組:由組長牽頭,在健康指導方面制定符合科室特色的關于發熱、疼痛等規范。

2組:由組長牽頭,對出診服務上可以優化的地方:比如在接鄉下醫院轉診的電話時提醒病人帶合作醫療卡,院前急救現場病人生命體征的監測。在心理護理上與病人的溝通時要盡量保持專注。

3組:由組長牽頭,針對首次治療、特殊用藥、后續治療接待流程予以規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