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的鄉官,多長時間能夠走上廳級崗位
常在機關應答人
最近,一個人又被提拔了,從縣處級走上廳局級崗位。“常在機關應答人”作為老油條,很是無聊,又翻閱了一下這家伙的簡歷,看看這個人的成長經歷,萌發出一個命題,就是草根出身的鄉官,得多長時間才能走到廳局級這樣一崗位。
從這個人的例子來說,30年!
這家伙呢,是初中畢業上的中專,80年代中期的事兒,畢業時候20歲。
那個時候還流行包分配,畢業后因為專業對口,回到縣工商局工作,4年后,縣局“效勞期滿”下發鄉鎮任職,職務是工商所長。
在工商所長任上,大致兩年時間,因為敢于唱黑臉、“有魄力”,被當地的鄉鎮黨委書記相中,擢為鄉鎮班子成員,任職副書記。
而后,拾級而上,先后任鎮長、書記。在這一階段,攏共呆了11年,用他的話說,打老日才用了8年,老子回城用了11年。
因為工作不錯,或者其他原因,得到主要領導認可,然后被任命為財政局長。
財政局是個好地方,別人眼里的“財神爺”,主要領導的“錢袋子”,一到假期,有些不自覺的人就會領著財神爺全國各個地方來回跑,把局長當成自己的賬房先生。
一般來說,大家都這么看。
這樣的崗位,和財政局和人社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單位一樣,一般待上幾年,只要不嫖娼賣淫、有大毛病被抓住,都會給解決一個副處級。
這家伙也是這樣,干了不到3年,提拔到隔壁縣任副縣長。原本,按其本人意愿,是想留在本地發展的,但是,未能遂愿。
這個時候,這家伙才38歲,已經獲得了很多鄉鎮干部難以企及的縣處級入場門票,他的前程一片光明。
然后,半年后,命運再一次向這個胸懷遠大理想的家伙招手,如果他愿意援疆,3年期滿后,可以解決正處級待遇。
這對他來說,真是個大好事,有的鄉科級干部邁進縣處級崗位后,就長時間徘徊在副處級這個崗位上,一直終老。
而對于這家伙來說,作為副處新貴,即便在中直機關、省直機關也得3年才能解決正處,這是一個捷徑!
只有傻子才會不要這個機會!
顯然,在官場里經歷千錘百煉的他,顯然不會放棄這么一個機會。
然后,他去了,3年后,順順當當地回來了。
組織是說話算數的,解決正處級,任職縣委副書記。
在這個位子待了半年左右,時間已經到了2006年,在這一年的各級黨委換屆工作中,有個硬杠杠,就是黨委只能保留兩名副書記,其中一名是行政首長。
官場上是講究論資排輩的,這家伙去得晚,屬于被消化的對象。
怎么消化呢?這么大個活人,總該給安排個地方吧,何況這又不是干部本人的錯。
于是,把這家伙安置到新成立的開發區里,反正那里職數不受限制,先去那兒占個位吧。
到在開發區之后,這家伙人生的快車道忽然慢了下來,因為開發區雖然重要,但還是比不上縣市區更容易進入領導視野。
于是,這家伙在那里一直待了7年。
7年后,由于領導慧眼識英,直接擢為縣區黨委書記,后又轉戰到另外一個縣任職。
這個縣,因為位置重要,一般被認為是孵化廳級干部的“子宮”,自從他來,大家知道,這個地方又要誕生出一個廳級干部了。
由是,從下鄉到提拔為廳級干部算起,用了整整30年。
這家伙,據了解,并沒有什么關系背景,倒是工作上還說得過去,是那種所謂“作風比較硬朗、能力較強”的干部。
這種干部,遇到強勢領導需要“推土機”的時候,往往能脫穎而出,因為,他們能很好地執行領導決策、很快地出形象,將領導的理念變成現實。
領導呢,也需要這樣的干部激勵人追隨、落實其理念。
八九十年代,干群關系一定程度上不如現在和諧,需要一些有魄力的干部把提留款、計劃生育等比較棘手的工作做好,這樣“作風硬朗”的干部正好脫穎而出。
后來,這家伙停頓的幾年,正好是干群關系正處在一個比較和諧的時代(2006年前后一個時期),后來,終于遇到一個作風也比較硬朗的市委書記,然后他才再次脫穎而出。
總結起來,一個干部的成長,如果沒有關系背景,其上升的空間有限,除非像這家伙這樣,既有運氣、又有能力,否則,很難。
為什么?
你只需要看看從鄉鎮副職到主官兒的經歷吧,從副鎮長到鄉鎮黨委書記,中間間隔著紀委書記、常務副鎮長、副書記、人大(政協)主席、鄉鎮長等隱性臺階。
如果這樣,即便你一年一個臺階,也需要6年。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就已經至少22歲,晃蕩三四年,26歲如果能夠任職副鎮長,那就燒高香了。
但是,除非遇到公選,否則幾乎不可能。因為副鎮長前面還有所謂的組織員、宣傳員、統戰員、司法所長等五花八門的職務等你墊底兒。
然后,一年一個臺階,32歲任職書記。
但是,你能保證每次干部調整都能輪到你?
即便你“上面有人”,但是這個地方的市委書記、組織部長突然調離,或者出事了,再或者遇上大環境,人事突然凍結,比如所謂的消化超職數干部,那么,三年不調整很正常。
所以,作為基層小官兒,盡人事、安天命好像成了最好的選擇了。
今天我們就聊到這兒,我們明兒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