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從小就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思想,導致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好好學習這個概念越麻木,或者說是落入思維定勢。初級層次來分析好好學習,無非就是要專注,提高單位時間的知識獲取能力,結果要有成效,有好的成績或收獲。專業上來看,好好學習需要有點到線再到面的分步突破,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來攻克專業上的難點實現專業上的造詣,比如獲得諾貝爾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本質上來看,好好學習是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融匯貫通,高效地解決問題的效果。
最近,朋友圈里出鏡率很高的一本書《好好學習》,作者成甲老師是景觀設計行業專家里說書說的最好的,在說書這個圈子里知識管理分析的最透徹的大咖。可能是由于吸引力法則的原因,我也下單買了這本書,先是檢視閱讀了一遍發現確實有不少干貨。這本書主要介紹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技能,書名的副標題叫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我對知識管理確實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就是收集,歸類保存這些基礎的步驟上,還需要更長的路要走,看了這本書我發現“好好學習”知識管理是一連串的事。
突破臨界知識這個坎
成甲老師給臨界知識的定義是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我的理解就是以某個視角認知到的各類知識間底層的相互聯系或作用,就是作者說的本質。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差異較大,與個人價值觀,受教育程度,學習能力等因素相關。我們的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掌握的知識及經歷的實踐活動正相關,正如林清玄講的“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臨界知識才有可能達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的境界;只有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培訓、實踐等知識獲取的實戰,才有可能領悟到臨界知識的存在或掌握到一定量的本質規律。我的理解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去啟動不斷地學習和靈活運用各類知識,從而達到“臨界值”,達到了頓悟的境界。
舉個例子,我在中學剛開始學習電壓和電流等電路知識時覺得很抽象,很難理解,只是記住了他們之間的定理公式U=IR等;直到過了兩年上高中時,偶爾在街上看到高壓清洗機,就是洗車洗玻璃幕墻用的設備,它噴出的水量較少,但有很大的壓力,而沖洗完車子流到地溝里的水量很大,但壓力相對較低。這使我回想起了電壓和電流的關系,電路中的電壓有點兒像水壓,它迫使電(水)流流過,電流的流動也像是地溝里的水流一樣流動。當我上了大學學習了汽車點火系統,又讓我回憶起了高壓清洗機,點火系統提供了極高的電壓,但電流卻很小,瞬間高壓產生的電火花足以點燃燃燒室內的油氣混合物。通過不同階段學習的知識,加深了我對電壓相當于水壓,電流相當于流水量的認知,管道的限制越多,流量或電流就越低,壓力越高,電流或流量就越大。再進一步看互聯網時代各電商的商業模式,同樣的商品銷售對用戶設置的門檻或步驟限制越多,購買的用戶就越少,也就是流量越小。而掌握了本質規律(數據及數據挖掘)的BAT(百度阿里騰訊)早已認知到了流量的重要性,故他們推出的每一款爆品給用戶的體驗都是足夠的簡單,通過簡單的點擊即可完成購買或使用行為,所以BAT壟斷了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就相當于控制著在一個簡單電路回路中的電壓。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及付費購買
非常贊同成甲老師的這三個技巧,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和作者的認知同步了。我在以往的文章《復盤2016這一年 || 以展望未來來過日子,從回顧過往了解人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把夢想放在心上你就成功了一半》都探討了記錄的重要性,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我是從3年前認識到記錄的重要性的,當時是感覺自己腦子內存嚴重不足,記憶力下降,看了好多大咖的時間管理及知識管理的書籍后發現,腦子根本就不是用來記憶那么多瑣碎的事情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于是就開始改變自己向專家學習,從記錄計劃,時間花費,隨手記,記錄晨間日記,到記錄日程及清單,一個都不能少。
其實記錄無非就是記自己的假設,想法,那一刻的情緒及想要達到的效果。記下來的目的是為了能督促自己按照之前的假設去行動,或者后續驗證自己之前假設的對與錯。只有進行定期的回顧檢查,才能發現自己當時的認知是啥樣的,正確與否;才能提醒自己此刻的位置在那里。定期回顧的習慣我也堅持了3年了,雖然也在逐步改進回顧的方法,目標檢查的內容較多,分析反思的較少,但看了成甲老師的模板還是很有觸動,給自己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定期來問自己。我理解這就相當于《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講的主動閱讀一樣,拿到書先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讀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什么?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想要達到什么目標,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這些問題試著去回答。
關于付費購買,除了不定期購買書籍之外,我從15年開始認識到有些工具需要付費購買,古人講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時主要購買一些時間管理及知識管理的云端服務及APP。到2016年開始接觸得到,喜馬拉雅的付費訂閱及分答的付費問答,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的泛濫增加了我們過濾無用信息的成本,時間是寶貴的,所以付費購買能夠節約寶貴的時間,省下的時間可以學習其他有用的知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作為供給方提供的收費訂閱必定是烘干了好幾遍的干活,相比于自己學習同樣的知識點是一條捷徑。只是大部分的人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識,所以從表象上看有好多人認識不到付費購買的必要性,其本質上是沒有認識到付費投資自己的回報率大過現在市面上所有的理財產品,所以在行動之前要問問自己想要什么,為什么要。這就涉及到作者提到的思考方式。
改變思考方式:找到問題的本質和系統化思考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力,邏輯思考力不但能夠讓問題迎刃而解,而且我們一般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有老師給培訓戴明環PDCA工作法,覺得很簡單的方法比較中國化,就是那種框子很大,落實到具體行動就因人而異或者沒法找到指導細則了。再后來接觸到豐田的問題解決8步法(見下圖),覺得豐田汽車能做到世界領先這個問題解決法應該是起到關鍵作用,豐田能夠在PDCA的基礎上再分解為八步進行固化實施。從那時起我對豐田的員工就有敬佩之心,他們掌握了生存的法寶。后來看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所謂洞悉本質,就是看清楚問題真正的原因,并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通過洞悉問題本質的過程,要導出正確的結論并不困難。
正如成甲老師說的要找到本質規律,也就是豐田解決法里“把握真因”,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諳此道。之前聽過一個“證明青蛙的耳朵長在腿上的”故事,說有專家分析青蛙的耳朵的位置,找個青蛙,對它說跳,實況錄象并記錄相關數據,無數次青蛙真的跳了。第二步是把青蛙的兩條腿給剁掉,對它說跳它不跳了,最后的結論(也就是真因)即青蛙的耳朵長在腿上。這種邏輯思考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當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后,發現麥肯錫公司領悟到了中國國學的精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本書主要講對于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地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解決問題。 “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也就是對于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地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解決問題。也就是成甲老師在書中給出的方法,不斷地問自己為什么,超過5個為什么問題基本解決了。去年這個時候讀了《系統之美》,作者德內拉?梅多斯指出:
著名系統思考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翰·斯特曼(John Sterman)的研究表明,人們用來指導自己決策的心智模式,在應對系統的動態行為方面具有天生的缺陷。人們通常持有一種基于事件層面、因果關系而非回路的觀點,而忽略了反饋的過程,意識不到行動與反應之間的時間延遲,在交流信息時也未能理解存量和流量,并且對于在系統進化過程中可能改變反饋回路強度的非線性特征不敏感。
我對很多非黑即白,因果導向的現象或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同時我又想起來電路的回路,自來水的管路,汽車冷卻系統的大循環小循環(見下圖)其實都是很好的系統例子。成甲老師用系統的方法分析了莆田系和京東第三方銷售自行車的案例,讓我對系統回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打造知識復利的回路
最后看了成甲老師的參考書籍清單,發現有8本是自己讀過的。那么問題來了你也讀了那么多書,為什么還是…… 表面上看是缺乏行動,輸出少。但真正的原因是啥呢?進一步看是看的書太雜,沒有聚焦,沒有把各孤立的知識點聯系起來。那為什么沒能把知識融匯貫通呢?本質上來看,就是沒有達到臨界狀態,沒有找到自己內外循環系統的“節溫器”,沒有掌握足夠的臨界知識或事物底層的共同規律,掌握的基本規律沒有定期做回顧及靈活運用輸出,所以遲遲得不到自己及外界對自己已掌握知識的反饋。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知識存量不足,沒有構成反饋的回路,需要持續地流量流入,需要逐步地強化整個回路,隨著時間的變化,達到自我強化或復制能力的增強回路,讓知識呈現指數級增長,也就達到了成甲老師所說的知識復利的效果。
以上一連串的事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