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雜志在其發布的全球城市生活報告中,對比了超過400款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其中就包括葡萄酒。下面是他們整理出來的在生活成本較高的城市 中十大買酒最貴的城市。(所標價格為買一瓶酒的價格)
10.日內瓦(瑞士)
最近:$8.06(52.33元)
去年:$8.49(55.13元)
百分比變化: -5.1%
9.巴黎(法國)
最 近: $10.71 (69.54元)
去年: $12.27 (79.67元)
百分比變化: -12.7%
8.哥本哈根(丹麥)
最近: $11.57 (75.13元)
去年: $12.66 (82.20元)
百分比變化: -8.6%
7.倫敦(英國)
最近: $12.47 (80.97元)
去年: $13.84(89.86元)
百分比變化: -9.9%
6.紐約(美國)
最近: $14.03 (91.10元)
去年: $12.74(82.72元)
百分比變化: +10.1%
5.蘇黎世(瑞士)
最近: $14.17(92.01元)
去年: $15.93(103.44元)
百分比變化: -11%
4.香港(中國)
最近: $16.47(106.94元)
去年: $15.78(102.46元)
百分比變化: +4.4%
3.新加坡城(新加坡)
最近: $22.39(145.38元)
去年: $25.24(163.89元)
百分比變化: -11.3%
2.洛杉磯( 美國)
最近: $23.53(152.78元)
去年:$?22.13(143.69元)
百分比變化: +6.3%
1.首爾(韓國)(宇宙國)
最近: $25.43(165.12元)
去年: $27.66(179.60元)
百分比變化: -8.1%
看到這里,天朝人民苦笑:香港怎么
會在榜單上?好多便宜的水貨都是從香港發過來的呢!這100來塊的價格在我國內陸的葡萄酒零售市場上是最常見的嘛,超市里隨便挑個靠譜點的國產酒的都在這
個價格附近甚至更高。為什么大家在國內總覺得買不起葡萄酒,大家的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海關大人:此乃遠水解近渴也。
2015年進口瓶裝酒總量為3.95億升,同比上漲37%。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雖然現在船運、航空已經進步很多,但仍是用遠水解近渴,遠意味著 什么?錢。
以一瓶從法國進口回來的普通紅酒為例,首先需要經過報關,大概需要收14%的關稅;再以收取關稅后的價格,乘以10%,作為消費稅;然后,在消費稅的基礎
上還要收取
17%的增值稅。層層累計,一瓶普通葡萄酒的綜合稅率就已經達到了48%左右。出關時,每個貨柜還需要付檢驗檢疫“雙檢”的費用,出關后,還需要辦理中文
標簽(一些較小的企業沒有直接辦理進口標簽的資格,找單位代辦的話就需要收取3%的手續費),但和其他相比
,這些只是“毛毛雨”。最后,加上期間的物流和倉儲,一瓶葡萄酒若正規地從國外進口到國內銷售,其成本也隨即翻倍,而這個預算中,還沒有算進每一個環節所
需要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所以在國外購買葡萄酒便宜很正常,但你會在國外買中國五常大米嗎?
可是國內酒莊的葡萄酒價格也不低呀?
國內酒莊:寶寶心里苦,寶寶不說。
很多人喜歡拿進口酒和國產酒比較,尤其是在國外買過酒的人,口感上更好不
說,貨架上都是四五歐一瓶的呀。反觀國內酒莊的葡萄酒呢?小于100塊的真心不多,即使平均下來能到幾十的也是兩瓶、四瓶、六瓶的套裝。其實小編還覺得
吧,盡管現在新疆、寧夏、山東等地酒莊林立,但相互的競爭還沒有到特別激烈的程度,酒莊擁有一定的溢價范 圍。
但國內酒莊有國內酒莊的難處,國內葡萄酒市場起步較晚,葡萄酒的環境和國外比相當不成熟,比較之下許多優惠政策其實沒有優惠多少。除了在成本控制,工藝水
平上有差距,國內的酒莊并非都如張裕這樣財大氣粗,硬扛一段時間也沒問題,辦證、置地、
建房、買設備、找員工、運營倉儲、搞渠道、參加比賽等一系列下來之后,即使那些小酒莊不想著賺大錢,但總還是想著早點回本。而經營酒莊卻急著回本這件事,
除非在酒上加點價,否則等上個十年八年不算多。這也是為什么國外的許多大酒莊也早早就被納入各種財 團的麾下。
個體終端:這個價格是...
曾經有個做的還不錯的銷售對我說,賣葡萄酒或者其他產品時最重要的就是報價。然后他blablabla講了一大堆道理,小編 自然地就走神了(實在不是那塊料)。因為在報價上有另一個更好玩的方面。
在那些有著專業素養的葡萄酒銷售心里有很多價格:酒莊價格、國外價格、別的公司的價格、自己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從自己嘴里說出
什么樣的價格既能賺錢又不會在別人知道后被笑黑心損毀自己的名譽......而在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大大小小的葡萄酒銷售門店或「酒窖」中,一些老
板和售貨員對酒的了解不是很多,幾乎只有進價和最低售價的概念,對于往上加多少錢是沒有太多恐懼感的;而
他們也和很多顧客一樣,面對酒柜上葡萄酒前的價簽,并不知道200多塊的可以買到非常不錯的新世界酒,500多塊可以買到1855的列級莊。所以那些很懂
的不一定敢坑人,反而要小心那些不懂或者只懂一點就開始吹牛的。
小編的買酒經驗是......大神買啥我買啥 。
葡萄酒電商:我知道我是一鍋好粥
電商平臺可以說是一個購買葡萄酒的好地方,第一方便對比價格,查看購買記錄和評價等;第二,酒款信息介紹齊全,基本一目了然;第三,包郵費。但總有一些壞
了粥的老鼠屎,在這優惠條件下,問題也層出不窮。有的店家刷評論刷購買量,混淆視聽;有
的酒款信息是東拼西湊而來,聲勢很大,價格奇低;有的手段高明,說話含糊不清,副牌酒隱喻成正牌酒,基礎款隱喻成副牌,同一個村的隱喻成同一個酒莊;還有
的說白了就是賣假酒,報關單、衛生證書什么的完全可以PS出來,售價便宜,利潤竟不低。如此累累,本
來挺開心地去買買買,結果卻是一道需要分別真假、勞心費神的「辯證大題」,是不是普通消費者買酒前還要去上幾節WSET?
不過小編覺得葡萄酒電商自身的優勢明顯,就像外賣一樣,即使有所缺陷,但隨著體制逐漸成熟,可以見縫插針地滲透到那些節奏越來越 快的人的生活中,促使他們產生購買行為,這是普通門店無法覆蓋的。對于那些已經開展線上業務門店只能說歡迎加入電商隊伍咯。
消費者:一百塊為什么要給你
在普通消費心里,葡萄酒可以說是高逼格的代名詞,而且不是生活必需品。在三四線城市的概念里,100塊可以買兩只雞、幾斤肉、一大盆青菜或一瓶不錯的白
酒,所以何必要花100塊去買一瓶質
量一般僅僅是為了裝逼的葡萄酒呢?而在一二線城市中,100塊可能買不了什么,但在生活成本較高的重壓下,100塊也是錢啊,葡萄酒也是非必需品;至于對
那些葡萄酒是必需品的人(比如商務人士)來說,他們則很少去買最普通的AOC,一是或多或少對此有所了解,二
是接觸葡萄酒的時間長了自然碰到了更好更貴的酒。
酒商:我都這樣了你還想咋的
既然是商人,總歸是要賺錢的吧。賣酒這件事也真的不輕松,經常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
,公司、客戶、物流的電話,喝酒應酬難免,僅剩的時間都用來睡覺,根本木有時間陪老婆孩子啊;有的時候還要開車、包裝、送酒、搬酒,別人覺得你是老板,自
己的腰間盤會用疼痛告訴你你就是個民工;更煩人的是葡萄酒,光會賣還不行,還得懂點產區、品種、等 級,還得會喝,客戶Piu Piu
Piu拋出來的問題得接的上,不然就覺得咋這么不專業。你說,都這樣了,除去成本你就讓我賺幾塊?你真以為你是上帝啊?!
葡萄酒:逼格太高怪我咯?
如前文中提到的四五歐的葡萄酒,在國外還能買到一歐的葡萄酒呢。老外們多是從日常餐酒、袋裝酒喝起,而首先為國人所知的葡萄酒是——拉菲,還有拉圖、瑪
歌、候
伯王,經常出入高級場合或者夜店的可能對香檳比較熟悉。后來廣大群眾真正喝的葡萄酒其實也基本是AOC級別的(假酒除外,哈哈)。試問如果買一瓶法國波爾
多葡萄酒,你會專門去跟人家說只要餐酒么,不會,并且超市、商場里絕大多數是AOC。
雖然AOC沒有
什么可稀奇的,任何一家酒莊,只要符合AOC的相關規定,都可以出產AOC等級的葡萄酒。但和餐酒(VDP)相比,法律對葡萄園的管理和產量上要求詳細,
品質也相對穩定,成本自然有所增加。況且,把價格低廉生命力不強的袋裝酒千里迢迢運來過關過檢也不是恰當之舉 。
最后,歡迎廣大葡萄酒愛好者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和親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