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說: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我想說:長大后/鄉愁是我記憶中的故鄉/越來越模糊
現在的老家已不是從前的模樣,記憶中的故鄉它越來越模糊了。
看了李玉祥的《鄉愁》才想起原來我家后面那又深又臟的大河也曾又淺又清,可以看到小魚在游來游去和成群的鳥在淺灘逗留。記得媽媽還說過她小時候經常赤腳走到河的對岸,還說爸爸和叔叔們常去沙壩捉鳥,可總是捉不到,有一次還在飼料里加了輕微的農藥,毒暈一大片后才大笑回了家。
才記起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有戲團下鄉表演。我最愛提線木偶,每次都是晚飯沒吃就帶個凳子去占位,次次都坐第一排最中間。只有一次例外,因為那天有我最愛吃的炸泥鰍,是我和弟弟們自己捉的哦,厲害吧。
你呢,還記得你的故鄉嗎?它現在是什么模樣?
還好,感謝李玉祥《鄉愁》里的這些照片,讓我想起記憶中的故鄉。我想這就是照片的魅力,無論時間走得有多遠,故鄉變成怎樣,只要看到照片,當時的記憶就都會回來。
李玉祥,一位行走在古村落的攝影師,多年來在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等地拍攝的照片,從江南建筑、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等角度記錄下中國瀕臨消失的古村風貌,大多收錄在《鄉愁》這本攝影集里。里面的照片不像《國家地理》雜志那么奪人眼球,也沒有朋友圈里那些濾鏡暗角的修飾,有的只是濃濃的人情與鄉愁。大家熟悉的西遞、同里、烏鎮、西塘、婺源和不熟悉的績溪、俞源、諸葛村作者都有收錄,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的美麗。
如今我的家鄉,已看不到小孩在雨后水渠里抓泥鰍,看不到細雕細琢的花窗,看不到提線木偶的表演。看到的只是臟的渠水,防盜門,電腦。以前那個養育過我、給過我歡樂、給過我幸福的家園,我想它。可每次回去,都只剩嘆息,因為它變了。雖然我知道歷史不能停滯,古老的家園終將會越來越遠,但還是會覺得遺憾。作者在后記中說他常常自嘲自己是去給那些老房子拍遺像。聊以自慰的是,即便拆完了,他也還有那些“遺像”。還說他做的不過是將一個個農耕圖景用鏡頭記錄下來,用影像留住農耕時代那動人心魄的美麗。
感謝作者,用鏡頭記下我的故鄉,也記下大家的故鄉。希望大家都能給予古村落一些關注和保護,不要讓故園只停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就像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在序言中寫的那樣:家園遠去了,盡管有些傷感,但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所要留住的,不過是歷史的幾件標本而已。“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暮春時節,殘花總要辭別枝頭,我們只樂于看到,梁上的舊巣里,還有去年的燕子歸來,翩翩起舞,帶著一份濃情。
下一次回故鄉,我也要看看屋檐上那個燕子窩還有沒有燕子來。
最后強調,這是一本攝影集,沒有字沒有字沒有字!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里面只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為其所寫的序言和一些介紹還有作者李玉祥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