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某篇文章發布后,很多人來找我探討 “如何始終保持內心的堅定”
老實說,我不知道
仍舊囤于校園一隅,我無法確定踏入社會后內心的標尺是否能夠保持精準
但確定的是,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內心逐漸變得尖銳而有力量
就算時常感覺到疼痛也能夠通過閱讀來獲得慰藉,從而重新燃起一縷微光
所以,雖然不知道以后如何,但好歹現在,它在始終變強
要萬分感謝被我翻來覆去讀過的《魯迅全集》
還有《與魯迅相遇》和《魯迅作品十五講》
不知道被語文考試折磨了一番后有多少人在認認真真地讀魯迅
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因為他而獲得改變
當然我不想神化他,先生向來反對被當做標桿模仿
不像有些人剛有半把刷子就滿世界招搖,唯恐不能成為別人的榜樣
我只想告訴大家
我身上的改變一半來源于先生,他是我的光
至于讀不讀,讀什么,要看自己的選擇
除了關于社會現狀的探討,還有很多人和我討論 “什么是教育”
我向來惶恐于未站在制高點俯瞰全局就大加評論
所以我只能簡單地說,我以為的教育也是“教人活”,教人敢于批判權威、敢于質疑
善于思考、長于創造,而不是被束縛于考試中,成為白紙黑字的囚徒
誠實而悲哀地說,我曾經就是一個囚徒
當然我把其中一半的原因歸咎于性格的軟弱、內心的搖擺
有個好心的朋友給我留言說,發文章的時候不要用校網
校網是用來查危害性言論的,要記檔案的
她說的對,不過今天一想突然覺得小竊喜
大學以后因為不算喜歡本專業,而終于做了回學渣體驗到了忠于內心選擇的快樂
和這種感覺一樣,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因為說了什么話被禁了,那可真是有點小竊喜
說明在我因為長期循規蹈矩而不甚后悔、想要重活一遍的青春里
終于有一次,成為了一個真實的人。
沒有什么能夠比成為一個真實的人而更加快樂的事了
廢話說了這么多,進入正題
今天的風格仍然有點犀利,為了避免躺槍,請勿對號入座
之前找了個實習,在喜歡的公司做喜歡的工作,但是沒有工資。當時是有一瞬間失落的,畢竟我一直想用自己掙的錢去旅行、買些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但是這樣的失落沒維持一天,畢竟是喜歡的事情,又在喜歡的地方,增長經驗能力和觸摸喜歡的事物對我而言要遠遠重要過錢。想清楚后我的失落一掃而空,代替為一種“我要去做喜歡的事了”的興奮感。
不過,身邊的一些朋友在聽到我沒工資后,做出了如下反應:
“誒喲你真有錢。”
“是不是傻,沒錢還去!“
“我當時面試XXX的時候,面試過了突然說沒工資。當即我就決定不去了,老娘才不給它白干呢!”
我不是梭羅,無法做到清心寡欲、艱苦樸素地生活,我當然也喜歡錢,但我尚未達到急迫地需要掙錢養家的程度,現階段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自我投資。所以當我對錢的需求尚未達到生存層面時,不會將它的位置擺在喜歡的事物之上。我一直是個多多少少有點理想主義的人,當時決定做個專業學渣,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喜歡的文學上時,有人便直接說,你太理想主義了吧,明明學了一個這么實用的專業,現在去搞一個那么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不是腦子有病。
首先,我向來反對不了解一件事物就對其大肆批判的行為。所以不讀書的人,請不要評價文學為“虛無縹緲”,或者“沒有用”。其次,說話人的理由在于,做另一件事情更實用。我不反對實用主義,也贊同實用性的好處。我想表達的是,人不是社會的工具,尚且沒必要把自己當做一個零件,這無非是看輕自己。此外我認為,當人基于實用性來做事時,所能達到的頂點也無非是用處本身。可如若基于熱愛之心來做,便沒有頂點,有的只是無限的可能性。
同理,只為了錢去做事,收獲的頂點便是錢。而為了熱愛之物做事,便不會被束縛于價值中,而是成為價值創造者本身,可能性便是無限的。最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要給自己設限”,限制意味著框架,再努力也只是在框架內,只有打破框架,才能夠肆意馳騁、自由如風。
(不過說實在的,很多人只為了錢做事,不過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太無聊了,沒有其他熱愛之事了。)
所以,如果不知道喜歡做什么,或者說對錢真的有生存層面的需求時,上述理由可以推翻。不過我認為,雖然人的活法不止一種,找到適合自己的最重要,但是要在適合自己的同時,始終明白人之為人的獨特性,并不放棄做人的原則和尊嚴,而不是努力地膨脹,膨脹到空有一個偉岸的皮囊,內心卻無一物。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大二下學期的時候選修了一門叫做“中日韓影視劇賞析”的課,教課的男老師讀書多、三觀正、有時尚感、性格可愛,讓我很喜歡。最重要的是,在最后一節課的結尾時,他說了一段話送給我們,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每每在感覺到搖擺時,就會想起來。
他說:“不要在功利主義的道路上,喪失了理想主義的初心。”
愿大家都能做愛生活且有趣的人,愿大家能夠成為尼采筆下的超人,所謂的好、壞、善、惡,都是人定的標準,這也意味著人可以成為價值的重新創造者。當你足夠有力量,便可以重新創造標準,成為自己的王。
(希望我沒有雞湯,如果你覺得雞湯了,倒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