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地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真正的愛和自我約束相輔相成,是彼此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都是各自精彩,彼此成就更加完美的自己。要想讓別人真愛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過度依賴對方只能讓自己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并且還會影響對方的心靈成長。
與依賴性相對應的是自我犧牲。依賴性指過度地依賴別人,而自我犧牲指不顧對方感受地給予,過度滋養。一位母親把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上高中的兒子放學回家,在樓下喊一聲,媽媽立刻下樓背上兒子的書包,把自行車搬到樓上。結果,工作后的兒子怨他媽媽沒本事給他找好單位,一年不回家看望媽媽一次;一對夫妻,自戀愛起,男孩包攬所有家務,隨著工作量的增加,無法像以前一樣顧及家務,可仍然費力堅持。有一次他正在單位做報告,妻子三番五次打電話問她的羽絨服放在哪里,丈夫終于崩潰了。這位媽媽和這位丈夫打著『愛』的幌子,目的只不過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都想成為家人眼中那個完美的人。他們的做法造成了家人的過度依賴,耽誤了家人的成長。
愛,永遠追求心智成熟。我們養育兒女,是因為我們想要孩子,我們愛孩子,是因為我們想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本質上,真正的愛是相互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
過度依賴和自我犧牲都是只關心自己的感受,錯把過分依賴或自我犧牲當作愛,忽略了心智成熟,因而不能帶來任何滋養及精神貫注,所以,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唯有精神貫注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愛的對象不僅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無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動。比如有人愛繪畫,可能一周畫上七八十個小時,一心一意提高畫藝。培養某種特殊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滋養。有的人把全部精力放在養鳥、打高爾夫等消遣活動上,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為了逃避自己的人生很失敗這個事實,在別的領域獲得成就感,如果他們自尊自愛,就不會用這些低級的目標代替自我成長和完善。有的人一生追逐金錢和權力,除了是因為貪欲,更多的是想給家人帶來優越的生活,這樣他們愛的對象就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人。
盡管我們可以愛讀書、愛養花、愛寵物,其實嚴格說來,那不是愛,是喜歡。我們愛的對象應該是人,因為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成長與進步的能力。我們如果喪失了愛人的能力,可能會把情感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有人把全部情感傾注到小狗身上,對小狗百般寵愛,一旦小狗隨意大小便,小狗不對我們搖頭擺尾,他們可能隨時將小狗趕出家門。他們愛寵物,看中的是它們對自己的依賴和服從。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人,他們愛人其實像愛寵物:母親愛聽話的嬰兒,討厭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的人愛唯命是從的伴侶,一旦伴侶和自己有分歧就大發雷霆。這就像陷入情網一樣,無需付出努力,也無益于心智的成長。
真愛則不同,我們希望真愛的對象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我們愛他們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真愛不是單純的給予,更是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等等。母親不僅要耐心養育嬰兒,還要有智慧地引導好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夫妻不僅要善待與自己意見一致的配偶,意見一不合的時候,更要彼此協商,即使吵架,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情緒發泄,更不是人身攻擊。
真愛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和選擇,要付出自己全部的情感和智慧。當伴侶雙方走出情網,他們之間的感情接受了愛的考驗,彼此之間確定是真愛的時候,就需要用心呵護這份愛,遵守彼此之間愛的承諾。如果再遇到怦然心動的人,也要勇于拒絕。因為愛的感覺會有很多,但愛只能有一個,因為我們精力有限,能付出的愛也有限,即使此后對對方沒有了戀愛的感覺,也要忠于自己的承諾。愛是行動,不是空想,愛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一以貫之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