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定要心胸寬廣嗎?——一位二十歲青年的苦惱

大約半年前,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捧起《菜根譚》讀一段,并將其中所述奉為圭臬。可是,短時間的熱情是由好奇心維持,時間越長便越發現——這樣的智慧結晶形式的內容,光憑誦讀與理解無法真正領悟其中道理。再者,個體都具有差異性,我們不能不加思辨地接受任何觀點與“智慧”。這樣的書——我們想要憑借其精髓實現修身養性而完善自身的書,需要思辨性地理解并認同,再予以實踐,才能達到修身養性與自我改善的效果。

書中所言至理,是為大眾傳統美德,一再強調做人一定要寬容——尤其是男人。無論往昔還是當代,人們都認為心胸寬廣是男人必須擁有的品質,甚至于以此評判一個男人——好男人就應該心胸寬廣。

可是,心胸寬廣不是憑臆想便能實現的——這是一個人的個體認知經驗、潛意識作用以及當前思維層次(或狀態)綜合表現。舉一個較極端的例子:當代“社會主義者”普遍認為唯心主義者不可理喻,可他們在認同自身這樣的反對觀點時,通常并沒有意識到人本身同樣具有同一性與斗爭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主義者”顯得“不心胸寬廣”。


我逐漸意識到,“心胸寬廣”難以實現在我身上。我總是以自身作為看待事物與現象的出發點,而厭惡自己做出違背自身意愿的行為——我認為這首先便是對自身的不尊重(如果我在做出這樣的行為之前并未想明白這樣做是否相對正確——然而所有事情都是難以想明白的)。或許是因為天性,或許是因為童年的一些愛的缺失,我性格敏感。從我記事起,我便會有很多囿于內心的臆想——直到現在我仍然如此。以前,我會因為身邊的所有人的行為感到苦惱,或許他們本身無意,而我作為一切事物的承受者卻感到無法理解而難以承受。或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而現在,我的眼中全是人的同一性——這當然不意味著心胸寬廣。

簡單來說,“做男人就要心胸寬廣”與我的觀點相悖。我的觀點是,做人首先需要做好自己,任何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思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猶豫又怎么樣呢?猶豫代表我尚未掌握我所思考的問題,那我不應該多費些時間細細琢磨以明晰事理嗎?

現在的人所謂的心胸寬廣,確是囫圇吞棗——習慣性地忽視了應有的思辨。這在當今的利益競爭環境下可能十分有利,但是此類思想上的惰性與局限性或許是人類文明進步斷層的開端。

那么,是不是應該在“心胸寬廣”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或者說,在“自我”之中找到“心胸寬廣”應予存在之處。不能說在“心胸寬廣”之中尋找“自我”,我認為“自我”才是追求品質的開始。如若忽視“自我”一昧追求“心胸寬廣”,那我這個人的存在便意義全無。

而“自我”始終是無限變化的,誰都不知道一個人的思想會向哪個方向延伸、變化。那么,“心胸寬廣”也只能是暫時的、相對的、態度性質的。

我認為,心胸寬廣實質上是強調我們應該看到人類的同一性。

因此,對于實踐來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將心胸寬廣與放任自流兩個概念做出區分,再將事物本身的意義與價值予以評估。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大可放任自流;但是重點是,我們在試圖做到心胸寬廣之前,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思考事物本身的意義、于自身的價值以及基于“自我”相對正確的選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