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書目
這個月我加入了小六的早讀會,當時奔著想要看看大神是如何做領讀和如何讀書而去的。
但是開始每天的領讀后,自己反倒收獲不大,還遇到了自己的困惑。
小六是簡書紅人,在知識管理、閱讀和時間管理等方面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小六的輸出能力也是超強的。
自己的困惑不在于老師教授的方法問題,而在于自己的態度與認知問題。
領讀的書目是暢銷類書籍,而我自己的讀書史90%是文學類的。我以往也都是為了興趣而讀,自己喜歡什么就讀什么,從不刻意。但今天你要我這樣那樣讀書,還要寫讀書筆記,完成作業。我覺得這樣的讀書太“功利”了,忽然要去給喜歡的東西定個名,做個總結,我迷茫了……我有點從悅讀跳進了“苦讀”的坑!
然后,留的作業——讀書筆記,我就不會寫了! 內心的抗拒也是很大的原因。
后來和大家交流后,自己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觀點并不適用我現在的讀書環境。成人的學習本就是“功利”的,目的性極強的,通常是為了某一個問題去讀一本書。那在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就完成了這本書的使命。我再想著在書中閑林漫步、落英繽紛地觀賞是不合時宜的。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把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三個層次。自己以前的閱讀充其量是基礎閱讀吧!
郝明義的《越讀者》一書中將我們的閱讀分為了四種飲食的標準: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和甜點閱讀。看了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閱讀都是美食和甜點閱讀,這也就不難解釋現在我這么抗拒實用的主食閱讀的原因了。
看了很多書,就一定會讀書嗎?數量決定不了質量,而且是真的會讀書嗎?
現在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讀書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