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認為有六部作品是有要求的讀者必須要看的,至少每一個優秀的詩人或是作家都是這六部作品的讀者。首先是《圣經》,然后是五部史詩作品: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維吉爾史詩《埃涅阿斯紀》,但丁《神曲》,最后的史詩就是彌爾頓的《失樂園》。當然,這是西方人說給自己聽的,放在中國還有不少經典,至少《詩經》《楚辭》是少不了的,這都是源遠流長的文化之開始。對于外國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錯過了這幾本書,你就錯過了閱讀經典走捷徑的機會。
《失樂園》創作完成于1666年,從時間上來說,是影響后世的五部史詩中的最后一部,其后還有不少人寫過史詩題材,包括華茲華斯的《序曲》和拜倫的《唐璜》,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對后世的影響甚微。彌爾頓是史詩時代的最后繼承者,《失樂園》卻成為了后世天使惡魔傳說題材文學作品的濫觴,影響頗為深遠——先是文學作品歌德《浮士德》、拜倫《曼弗雷德該隱》,到了現代便是影響更為廣泛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康斯坦丁》、美劇《超自然力量》。
天使惡魔傳說可以說是西方文藝作品源頭中除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思想外第二個說不盡的題材——六部經書、史詩中,荷馬和維吉爾的史詩是第一種題材,而《圣經》、《神曲》、《失樂園》就是第二種題材,并且這三部作品是沿著歷史進程不斷演變的。大家都知道,天使惡魔題材并非起源于《失樂園》,而是公元前的《圣經》,那時它就奠定了創世故事的框架,對物質世界、人類的起源解釋得頭頭是道。在此之后,但丁又以自己的方式分別拓展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曲的想象,又是對天使惡魔進行更深的刻畫,彌爾頓的《失樂園》在前兩部作品的基礎上加工、演化,用史詩的方式表達他對上帝創世前后歷史的藝術化理解,重點對惡魔撒旦賦予了人性的光輝。總的來說,現代文學影視作品中天使惡魔的題材受《失樂園》影響更多一些,因為從彌爾頓開始撒旦這個角色亦正亦邪,反面人物性格得到充實,為后世作品拓展了想象空間。
這部史詩的內容大體是這樣的:天使長盧西弗(墜落后稱為撒旦)因野心膨脹妒忌上帝及其獨子的權力煽動天堂三分之一的天使叛亂,大天使米迦勒、加百列領軍平叛未果后,上帝授命其獨子將撒旦及其黨羽打落萬劫不復的地獄。但墜落后的撒旦仍不死心,在得知上帝為了彌補天堂失去天使的損失而創造了人類物種后,他企圖引誘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墮落并得到成功。從此,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背上了原罪名。但上帝出于對人類的仁慈,授命米迦勒向亞當展示了人類的未來,包括其后的人類如何墮落,彌賽亞耶穌出世才能拯救人類的靈魂等等。
在壯闊恢弘的史詩《失樂園》中,彌爾頓塑造了不少正面人物:雷霆在手、權威不二的上帝造物主,仁慈恭順的上帝獨子耶穌,大天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爾,還有形形色色各路天使撒拉弗、基路伯,自然還有犯下彌天大罪被驅趕出伊甸園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但這都不是彌爾頓筆下塑造的最出彩人物,他們跟圣經內容和傳統觀念下的他們本身出入甚微,都是正義凌然、高高在上,改編成電影出場的時候都是一道強光打在身上,背景音樂是“哈利路亞”高聲贊美主,再過一個鐘頭,你就要打呵欠了。如果你要作研究,為一個人作傳,你會發現這些人物很呆板,絲毫沒有值得寫的內容。但撒旦這個反面人物就不一樣了,這部史詩中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撒旦。
整個失樂園的故事,你大可以去看《圣經》,那里關于創世的內容更為博大精深、更為權威,你撇開經書來看這部史詩是因為它有不一樣的地方。再看基督教文化題材的這三部經典,《圣經》奠定框架,內容大而廣泛,是權威的認證,教內有了糾紛都要引用它來為自己據理力爭;深受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影響的但丁又是文藝復興第一人,《神曲》將地獄、煉獄和天堂的想象發揮得登峰造極,后人無一人能望其項背,只能另辟蹊徑開創新的想象空間。系統地讀完《失樂園》后,你會發現是撒旦串起了整條故事線,沒有他,這部作品就沒有異于其他史詩而存于世的獨特性:正是撒旦拯救了彌爾頓的《失樂園》,讓它在歷史長河中占據一席之地。
撇開宗教傳說的外殼,再看看里面的人物:上帝是作為統治者,亞當呢,就是沒有主見的順民受了內人言語挑撥犯下彌天大錯被誅九族,最后悔不當初,而撒旦是作為不滿于現狀的反面人物,會思考、會反抗,甚至是追求人文、自由的斗士,這不是現代人更為欣賞的性格嗎?讀完《失樂園》,即使你說上帝是暴君、撒旦是反叛的斗士都不為過。
上帝是新型專制統治下的暴君,專制統治的方式便是到處施行“天鵝絨監獄”,也就是劃給你一個基本生活的空間,讓你無憂無慮,只要你絕不觸碰他劃定的禁區。一句話,就是恭順、服從,時刻不忘贊美主,該問的問,不該問的絕不問,否則打你入地獄。這就是說,根本不讓你有思考的空間,要保持你的卑微地位,因為人一思考,能分辨善惡就如同有神性,可以同上帝平起平坐。唯一受到引誘偷吃知識樹果實的亞當和夏娃也是事后悔不當初,卑躬屈膝地向上帝懺悔、求饒,后者以儆效尤將他們逐出伊甸園。有人敢反抗嗎?只有撒旦。
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撒旦才是唯一的英雄。墜落地獄后,撒旦提振軍團士氣,說:
“不久之前還對他的帝國充滿憂慮,
如果僅此一仗就膽戰心寒,就卑躬屈膝懇求赦免的天恩,
神化他的權力,那才真是無可救藥的墮落;
那才是比墜落更失身份的墮落和更失身份的恥辱行為。”
比起整部史詩中那些唯唯諾諾的正面人物,撒旦以一副寧可真小人絕不偽君子的形象脫穎而出。
大家都知道彌爾頓是虔敬的清教徒和抵死的共和人士,他留給后世的不朽作品不止《失樂園》,還有《論出版自由》。很多人好奇,為何共和人士彌爾頓會選擇這種保王題材并竭力將其刻畫成一個壓制下的世界,其實彌爾頓是有意識地塑造撒旦這個人物的。他要突出的是壓制之下的自由人文精神,就像書中讓人類在伊甸園中墮落,不是生來就是善,而是從惡產生更多的善、純粹的善。在把亞當和夏娃帶出伊甸園之前,大天使米迦勒受命向亞當展示了人類的未來,看到人類從混亂、貪婪中由救世主彌賽亞的指引下走向信仰的本途,亞當感慨:“啊,無限的仁慈,無量的仁慈,由惡而來的善必將使之產生,以致層出不窮,惡轉變為善,比用善創造天地,創世第一次把光明帶出黑暗,更加絕妙精彩!”——就是說,從反面來呈現本身的美。
作為清教徒家庭出身的彌爾頓,早年卻放棄了當教會牧師的打算,閉門攻讀文學,對荷馬史詩、維吉爾史詩有狂熱的愛好,而后又爭取言論自由寫下了反對書報審查制的《論出版自由》。《失樂園》展現的就是十七世紀英國共和進步人士所理解的圣經創世前后的傳說,整本書處處都烙上了彌爾頓的思想痕跡——彌爾頓筆下的撒旦形象復雜,他本人的思想也是充滿矛盾性。將彌爾頓整個人的思想放在他本人的著作中,亦相得益彰:出身于清教徒的彌爾頓選擇宗教題材似乎理所當然,但是接受過人文教育熏陶的另一個彌爾頓決定在宗教題材中表現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是無可厚非。作品中個人的自我意識突出表現在撒旦這個人物上,他認為即使他本人官升到再無可升,上帝雷霆在手,誰能與之一比高下,所以他寧愿在地獄當政,也絕不去天堂供職。從刻畫撒旦這個角色如此得心應手的事實看來,在虔敬的清教徒和追求人文自由的進步人士之間,彌爾頓最終傾向那閃亮的人文之光。
(原創文章,轉載請先聯系本人并注明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