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學習實踐傷寒金匱筆記,尚未成熟,古方峻藥,難以駕馭,一旦用錯,副作用反作用劇烈,讀者請勿隨意驗于臨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證,不用多數時方,道不同者請勿相謀,不喜者請勿閱讀。
......
麻黃類方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9]
注:
東子:從巳至未上,即從9點至15點。
麻黃之長:麻黃發汗,治無汗發黃,頭痛,惡風,惡寒,發熱,面紅,上半身浮腫,喘,治皮膚病。麻黃杏仁甘草為藥對,治身疼痛、一身盡疼。
麻黃之短:麻黃用后,易振奮精神,若夜晚用麻黃,易致失眠。麻黃類方常以麻黃桂枝為藥對,桂枝體質用桂枝而不用芍藥,易致筋惕肉瞤。
......
甘草麻黃湯
文:1、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2、皮水,一身面目悉腫,甘草麻黃湯主之。《外臺》
方: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外臺秘要》:忌海藻、菘菜。
......
麻黃醇酒湯
原文:治黃疸。《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附方《千金》麻黃醇酒湯》
原方:麻黃三兩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注:
......
麻黃湯
原文:35 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51 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 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37 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6 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83 條:“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84 條,“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85 條:“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痓”zhì, 應為“痙“字。即今之抽風。
86 條,“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xùn),不得眠。”
87 條:“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88 條,“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49 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原方:麻黃 去節 三兩,桂枝 去皮 二兩,炙甘草 一兩,杏仁 去皮尖 七十個(10個是4克)。上四味,以水九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注:
王紀鷹:通常來說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幾個:一是病毒被免疫系統識別后,從而釋放出前列腺素等致熱因子,而前列腺素不僅與發熱有關,而且還會導致疼痛,同時前列腺素還會增加人體對疼痛的敏感性,放大疼痛效應;二是機體在發熱狀態下耗氧量是增加的,體溫每升高1℃ ,基礎代謝就會增加10%-12.5%,同時耗氧量也隨之增加,機體更容易處于缺氧狀態,從而導致乳酸堆積,引起肌肉酸痛;另外,新冠病毒有一定嗜神經性,容易結合神經組織,對神經的有一定損害,也會引起神經痛。
......
《千金》三黃湯
原文: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附方<千金>三黃湯》
原方: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芪三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
桂枝二麻黃一湯
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25)
原方: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
桂枝麻黃各半湯
原文:1、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23)
2、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傷寒論》(48)
原方: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又名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原文: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傷寒論》(262)
原方: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天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