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變冷,共享單車的熱潮似乎也冷卻了下來,漸漸的各種問題也浮出了水面,引人深思。。。。
1、可能不是在最好的年紀
共享單車還處在不斷地摸索,不斷試錯年紀,大量資金的涌入給了他勇氣,做著本不是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急速擴張的背后,是被忽略的城市公共秩序,是城市的承載力,是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許,資金方永遠是一種惶恐與不安的情緒,生怕錯過任何一次可能提升自己價值的機會。
2、也許從沒想好的盈利模式
網(wǎng)上早期流行的共享單車成本回籠的計算公式,在各個共享單車品牌搶占市場的競爭里,變得毫無意義。也許擁抱大數(shù)據(jù),深度挖掘數(shù)據(jù)價值,能讓共享單車,迎來另一個春天。但恐怕大部分共享單車,迎來的將是他們的第一個嚴冬。
3、市場漸漸失去信心
隨著幾家共享單車相繼退出市場的消息公開,也動搖了一部分市場的信心,用戶在驚嘆共享單車數(shù)量增長的同時,開始擔心自己的押金是否安全。一旦出現(xiàn)用戶提取押金浪潮,后續(xù)資金無法到位的情形,等待著他們的就只剩下死亡。
天氣變冷,用戶出行方式的改變引發(fā)的效應(yīng),也會給共享單車帶來沉重的一擊。2017年的冬天,勢必是共享單車的冬天,他們將何去何從,如何度過嚴冬,恐怕也是大批企業(yè)主們正在憂慮的問題。
穿過厚厚霧與霾的陽光一點都不刺眼,我仿佛看到了寒冬過后的哀鴻遍野,和能夠撫平悲傷的下一個風(fēng)口,正在某處醞釀著,蓄勢待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