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現在新聞上不時爆出熊孩子鬧的新聞,從幾歲的小孩到十幾歲的少年,雖狀況各有不同,但總體上幾乎都是“缺家教”造成的,也就是說,熊孩子大多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位而造就的。
? ? ? ?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亞于學校教育,甚至大大超過學校教育。隨著教育的產業化,學校教育承擔的“育人”這個責任已經被相關各方集體的解除了:學校樂于宣傳自己的師資力量和孩子考試成績、家長覺得老師沒有資格來教自己孩子做人、老師覺得自己的收入只跟教孩子知識相關。但在學校教育的“育人”這個職責被各方共同默契解除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同時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而這種情況幾乎普遍到大家都沒有察覺的程度。
? ? ? ? 家庭教育的缺位,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幾乎跟中國的經濟發展變化均高度相關。中國經濟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造就了農民工、暴發戶等群體,幾乎每一代人、每代人里的不同群體都被經濟發展這巨大的洪流深刻的改變和塑造著。
? ? ? ? 在2010年前,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兩個比較大的群體是農民工和暴發戶。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位的問題更多的是生活所迫,在此不多說,而前幾年常見于報端的各種問題富二代則是暴發戶群體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作為富裕家庭,按常理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子女教育,但因為這部分家長自身對教育重要性的無意識,對待孩子只給予充足的物質條件,而忽視其人格發展。這部分富二代雖問題很多,但確實是其父母造就的,別說一個孩子,一個人格不健全的成年人也未必能應對好大量的財富。在這個時期,你會觀察到一個較為明顯的現象就是,父母為老師或知識分子的孩子在成績等各方面較其他群體的孩子優異,這跟這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有能力有時間付出更多有很大關系。
? ? ? ? 步入2010年后,改革開放已有30多年,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人也有30多數,大多都步入了為人父母的行列,而他們的孩子按常理不超過10歲(20多生孩子)。這些人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就是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大學生這個群體逐年壯大,每年上大學的學生在同一撥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從最初的天之驕子到如今的普通上班族,這反映了我們國家知識的巨大發展,知識的稀缺性大為下降。分析好這個群體對理解當下中國的家庭教育情況有非常大的幫助。
? ? ? ? 在知識稀缺的年代,憑大學生這個身份就可以獲得很多的資源和發展機會,所以老三屆出了很多如今各行業領軍人物,這部分人本身已處于上流社會。
? ? ? ? 其次就是大學生這個群體里的知識精英,這部分人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最高,也是高價學區房最大的推手。最大多數則是普通的大多數,這部分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比較多元化,有拼命給孩子好的教育資源的,有自身自律比較差,跟孩子一起玩游戲的。
? ? ? ? 俗話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仔細思考之后你會發現,這句話可能并不僅僅指的是遺傳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多的或許是后天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就像英國的紀錄片《看不見的階層:14人的56年》展示的那樣,通過對這些人一生的跟蹤記錄,發現只有一人改變自己的命運,得出的結論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你的父母是什么階層,你基本上也會處于什么階層,處于上層的其后代大多是上層,處于中層的則抗風險能力一般,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處于底層的基本上其后代仍處于底層。但不必為此感到悲觀,就像全球復雜網絡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這給我們了一個啟示: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