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一心想學醫的我就算志愿全報了醫學卻仍然天時地利的來了師范,當年那頗具個人魅力的高中數學老師激情振臂高呼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千!萬!不!要!當!老!師”!
就以這樣的心情進了大學。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強烈,勢能太大,跌得很慘。當知道同學都去了不錯的大學,不錯的專業,已經離家一千多公里之外的火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看著車廂里來來往往的旅客:上這個學到底是為了什么? 以前完全沒有想過的學校,沒有想過的專業,忽然出現在生活中,離家又這么遠,家人和朋友難得一見。
大一第一學期,隨著學習的逐漸展開,對自己的專業課程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現在想想,好像那段時間就沒有認真開心過,整天回憶過去假設過去,幻想已經發生的事情從沒發生過,那時候看所有的人都有比我好的未來。我是一個有些悲觀加死要面子的人,除了幾個特別好的朋友之外幾乎沒有和其他人聯系過。對于課程敷衍了事,覺得一個十幾歲的人怎么每天都活的這么痛苦,再看看其他同學一個個感受著大學的新鮮和自由開放。
假期回家,當以前很寵我的阿姨不斷地提起我的專業有多不適合我,我總是笑著不說話,裝作不在意的樣子,轉過身去把眼淚往回憋。(寫著都覺得自己矯情了,但那段時間確實是這樣,天天繃著一根弦,情緒容易波動)整個一年就被我糊里糊涂在不斷的懊悔中浪費掉,所有做不到的事情都用這個理由來擋。不停地找那些能安慰自己的雞湯,尋找一些僥幸帶來的快樂,麻醉一下自己,然后又陷入痛苦。
直到某天,陪同學聽了一場關于教育變革的講座,那場講座對我觸動很大,回來之后默默的思考好幾天,正視自己以前種種不思進取的借口和行為。后來跟一個同學聊天,結果她告訴我她目前也是不知道該怎么發展,專業前途不是很明朗,所以她在自己的專業課之外報了很多感興趣的選修,同時打算修雙學位。漸漸地我開始明白,不論在哪里,迷茫的人都是迷茫的,不采取任何措施,每天按部就班,上完課沒事就看劇刷微博,永遠是迷茫的,并不是環境影響了我們,而是自身的問題,是清楚現狀而不愿意去行動、去改變,只是不停的想啊想,想到后面有些害怕了就不敢再想下去,轉身投入了手機電腦的懷抱。
回過神來仔細看看周圍的同學,雖然一些人無所事事,但也有一部分人,社團混得風生水起,獎學金拿到手軟,各種活動比賽都體驗了一把,差距已經有了。而我呢,覺得第一種人碌碌無為,從來沒有深刻思考過自己的未來,而對于第二種比自己的優秀的人,則是“我才不這么愛出頭,‘中庸’才好”,多么可笑和病態啊。發現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短淺,僅僅因為一個專業就感覺被世界拋棄了,畢業專業不對口的人那么多,大家不都還是好好的,更何況優秀的人在哪里都是優秀的。
我討厭這樣的我,更看不起這樣的我。改變,刻不容緩。思想上認識到了就應該采取行動。上課再也不“高冷沉默',積極參與各種課堂互動;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的課也要認真聽認真完成作業;課外時間看自己感興趣的書,聽喜馬拉雅,加入各種線上的社團,晚上看網易公開課,學習一些專業技能;電視劇換成了記錄片,qq換成了簡版。。。感覺身體里有兩個自己,我要想辦法讓我喜歡的那個占上風才行。而這樣做帶來的好處,可能就是踏實感,每天心態很安寧很平和。
大多數人的迷茫都和我一樣,是對現狀或未來的擔憂,但卻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要么陷入回憶要么隨大流,想做一件事情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整天躺在床上去知乎或者其他地方搜你“想要的答案”。
不能再這樣,你會發現時間太快,來不及思考完人生就已經快踏出了校門,別再為你不滿意的現狀怨天尤人或者整天不知道干嘛,試著去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對未來有幫助的事,思而不學則殆,有的東西想不出來,你只有行動起來,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摸索慢慢找準方向,就算你有一個很大的目標,那也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來完成,至少你會覺得你在一步步前進,沒有被甩的太遠,心里才會踏實一些。沒有什么比不斷進步,提升自己能力,提高競爭力讓人踏實了。
最好的年紀不要虛度。以上是自己一些還很幼稚的想法,歡迎大家和我交流分享更多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