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到馬洛伊的作品是從他的自傳體小說《一個市民的自白》開始的。出生于匈牙利貴族家庭一生顛沛流離。他鄉客居四十一年,最終在異鄉劃上人生句號。去世后被人們追贈科舒特獎。聲譽抬至巔峰。至此,馬洛伊·山多爾這個名字才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這位文學巨匠的一生除去童年時光,成年后的經歷大多充滿痛苦和奔波。精神獨立存活于未曾死去時代的人注定是不會錯過苦難的,于是,他這一輩子多的是令他哀毀骨立的人和事。
在外流亡期間馬洛伊筆耕不輟的寫下近五十余部小說。思索與恐懼,不解和毀滅讓他筆下的文字和角色充滿著自我,敏銳和靈魂。充斥著階級,冷酷和等待。這些作品不僅是他對于生平歲月思想的問索與堅持。也有對于故鄉的不解和情感。
今天我想推薦的是他清醒而自我的另一部作品《偽裝成獨白的愛情》。這部小說能讓你體悟到孤獨本質的愛情,也能摸清孤獨本質后的那份冷靜。我們總會因愛情而沖動的做過些什么,過程的歡愉和刺激并不能消減事后的悵然和平寂,你或許贏了但一定會付出代價。你付出了代價卻失去全部。其實愛情的任何結果我們從未敢直視,我們用外在的條框內在的設限把自己裝扮成文質彬彬,克制又禮貌的膽小鬼。頭發上充滿著教條。自我的世界虛薄又可笑。你不敢發問,也不敢出門,眼神深邃而無處躲藏。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重新開始審視自己,在每一個人物的獨白中找到細微的輪廓,開始摸索你愛我和我愛她究竟最后我們彼此之間還能剩下些什么。欲望之后是徹底的了悟,還是沉埋在其中得不到救贖。
他說愛情不堪直視孤獨才是唯一真相。因為不敢直視,才會孤獨。正視自我的人,只會孤獨。不能直面自己的人,很難被寬恕。
小說中多是以不同角色的獨白進行著訴說和情節推動。不同身份的獨白讓我們更加了解各色人物內心的想法和情感。開篇便是伊倫爾-----男主的第一任妻子以獨白聊天的方式講述著那個坐在甜品店看著店對面的前夫給第二任妻子打包蜜餞時的緊張和在意還有心底深深難過卻無比坦然的自己。
“嘿,你看看那個男人,等一下先別往那里瞧,你轉過來對著我,咱們接著聊?!?/p>
“他要是走了,那就太好了,等一下,我在鼻子上補點粉,能看出來我哭過嗎?真是愚蠢!但你知道,人吶,就是這么的愚蠢?!?/p>
生動直白的對話從翻開書頁那一刻就把人帶入具體的環境和心情。書本中不斷切換的思維令角色和場景在眼前一幕幕出現。伊倫爾,一位近乎完美的妻子,遺憾的是卻沒有得到丈夫彼得的真心相待。日常生活中的禮貌和刻板親密使得她內心埋怨著婚姻生活的不順,愛而不得的焦急讓她想證明丈夫的真心。真心本就昂貴。最終她失去了看似幸福的婚姻和深愛的男人。
從男主角彼得的獨白中他自述著從小在富裕家庭生長下所被教育接受的人生觀、愛情觀。價值觀。在第一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作為妻子,妥協的婚姻和藏在身邊的秘密令他隔閡而抵觸。我不愛你怎么和你做這世界上全部親密的事,說親密的話,然后抱著你溫柔的笑呢?而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也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澆滅了他那顆炙熱的心。
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尤迪特。原先家里的幫傭。她在獨白中談到了自己的貧窮身世,在她的眼中彼得真實的樣子,從日后情人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日常看似親密相處的背后是她深深埋在心底的對于丈夫的厭惡,迎合和嘲諷。想來最后選擇嫁給男主的目的卻也不會是因為愛了。巨大的身世差距使得他們的結局也是殘酷的,而不同于伊倫爾的是這個女人卻得到了彼得全部的愛。但女人愛著的卻始終是自己。
我多么愛你,我一直愛著你,我和你做著所有親密的事,可是女人啊,抱著你時你的眼神為何令我日后回想起來那么痛苦。
多年后第二任妻子的的情人移民紐約做酒保,在那里他碰見了情人的前夫彼得,此時的彼得早已因戰亂而面目全非窮困潦倒,最后,他目送著彼得消失在貧民窟.....
一切似乎重新走到一個彼此不用相識的旅程中,是不是一切就會有不同的開始和新結局呢?
愛情原來不止和我愛你有關系,這份純粹感情的也會因為很多不同而變得那么格格不入。我進入你的的世界去愛你,我用我的地位厭惡你,我用愛來相融你但你愛著你自己,愛情至此,似乎也只能剩下獨白。
書中的伊倫爾一直是我很欣賞的一類女人,她們認真,努力,率真,堅強,我還是很愛你,可既然你不是,那么我還是好好過我的生活。這種落落大方又不落俗套的性格讓人覺得優雅又可愛。我還是想起你就落淚,我依舊熟悉你的一切,我一直愛你。但也只是這樣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修訂前是由兩本小說組成,一本《真愛》,一本《尤迪特和尾聲》。第一部分是一對夫婦各自講述一段失敗的婚姻和愛情,第二部分是情侶獨白講述戰爭中的愛情以及戰爭下社會發生的巨變。兩個底層的人如何掙扎以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殘酷和變化。相比較四十年后補寫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愛情成分要更純粹。
每個人會擁有不同的愛情,因為不同的信仰,精神所契合的靈魂會找到吸引彼此的同伴。
現實溫和又鋒利,各有因果,各與之搏。即使這樣,也依舊祝你有自己的獨白,也有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