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刻意練習引領我們進步|《刻意練習》精要

讓刻意練習引領我們進步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說你生下來就“有用”。莫扎特不是生下來就能識別完美音高,劉翔也不是生下來就能邁開腿,愛迪生也不是生下來就知道要為這世界帶來光明...

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里有一句經典的歌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那些在各自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到底是“三分”的功勞,還是“七分”的努力的結果呢?我發現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傾向,即對于那些成功的人,我們偏向于認為他們天生就是那塊料。而對于自己的無能,我們又偏向于:我天生五音不全,我從小就不是干這事的料,老天對我真是不公平,怨天尤人...

我們到底是先天不足還是后天不夠努力?我們總是習慣于歸因于“天注定”,而否認或者不愿承認自己“不打拼”。你是不是一次次的下定決心努力改變又一次次的中途放棄呢?(不知道你是不是,反正我就是這么一次次重蹈覆轍。)我們到底能不能靠七分打拼彌補三分天注定的不足呢?

我們看看《刻意練習》,看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天才真的是天生的嗎?

書中一開始給我們舉了莫扎特完美音高的例子:

1763年,年僅7歲的莫扎特環歐洲旅行演出。正是這次演出,鑄就了他的傳奇。身材矮小的只能勉強看到大鍵琴的頂部,但他用自己演奏小提琴及各種鍵盤樂器的技能,深深地迷住了觀眾。而更讓人驚奇的是莫扎特擁有的“完美音高”,即可以能夠準確地識別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個八度音的升A調,還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調。而這種能力異常罕見,大約在每萬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這種能力。

那么年僅7歲的莫扎特算不算天才,奇才呢?

緊接著作者通過介紹2014年,東京的一項實驗,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24個年齡為2~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長達數月的訓練,最終這些孩子經過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時間都培養出了完美音高。

這也就證明了完美音高根本談不上是只有幸運的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一種只要經過適度的接觸和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

然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莫扎特。

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個具有中等天賦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把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力求使他們成為他自己一直渴望成為的音樂家。莫扎特4歲時,父親開始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更多其他樂器。盡管我們不知道莫扎特的父親是用什么方法訓練小莫扎特,但是和之前提到的日本東京的那24個孩子相比,不但強度更大,時間也更長。

如果莫扎特小時候并不是在如此濃厚的音樂氛圍中長大,或者說,如果他沒有足夠多地接觸音樂,肯定不可能培養出那種能力。

作者通過莫扎特的例子,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到:杰出人物通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在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改進,終于練就了他們杰出的能力。沒有捷徑可走

書中還列舉了一些事例以證明練習是天才之所以被稱為“天才”背后的秘密:

  • 破解“帕格尼尼奇跡”
  • 破解“天才跳高運動員的神跡”
  • 破解“自閉癥奇才”

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大家一定也聽過科比的流傳甚廣的傳說:你見過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嗎?

作者通過研究大量的各行各業“杰出人物”為什么出類拔萃的規律,他把這種通用的方法稱為“刻意練習”。一種通過正確的訓練與練習進行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與才華,通過利用人類的大腦與身體不斷的突破自己而得到不斷的持續的進步。

刻意練習是怎樣一種練習?

作者畢生都在研究某些行業的人到底為什么成為優秀,卓越的。

他對一群小提琴學生和芭蕾舞演員的跟蹤調查,得出結論:最杰出的人,練習時間最長。練習時間是最重要的差別。如果不花費無數小時的時間進行刻苦練習,沒有人能夠培養杰出的能力。

那么是不是只要練習足夠時間就可以呢?作者可不這么認為,作者認為要在某一領域成功需要“刻意的練習”才行。那么刻意練習到底指什么呢?與我們平常理解的練習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通過史蒂夫·法隆數字記憶的例子來說明刻意練習是如何真正有效的。史蒂夫·法隆是作者聘請的一大學生,他通過不斷的持續練習,突破極限,最終他經過200次的練習后,能記住82個數字。而這82個數字是以大約每秒1個數字的速度,向他讀出。

而據作者介紹現在這項世界吉尼斯記錄已經超過了300個數字。

我們來看看史蒂夫·法隆是怎么一步步經過訓練能一口氣記住82個數字甚至更多的:

  1. 明確的的特定目標
    • 史蒂夫·法隆數字記憶的短期目標: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記住一個數字。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使你達到切合實際的進步和期望。
  2. 專注
    • 史蒂夫·法隆每次都非常專注于他的任務,隨著實驗的進行,愈加專注。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3. 包含反饋
    • 史蒂夫·法隆每次都得到直接的反饋,是對還是錯,成功還是失敗,他總是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并進行及時的總結改進。不論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
  4. 走出舒適區
    • 實驗設計之初就避免讓史蒂夫·法隆感到太舒服。實驗不斷的用更長的數字串來挑戰他。以便總是能讓他在離自己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發揮出自身的能力。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作者為史蒂夫·法隆精心設計的訓練方法就是“刻意練習”的最佳實踐,我們再來回顧下(重要的事情要反復強調):

  1. 首先,設定明確的、具體的、可以達到的目標
  2. 專注于當前的任務,也即練習過程要專注,真正的沉浸在有目的的練習過程中。
  3. 包含反饋,也就是說每次的練習結果都能得到應有的反饋,以便下次練習能夠吸取經驗、教訓,以期下次練習取得更好的進步。
  4. 走出舒適區,也就是刻意練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要追求進步,每次都努力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給自己一點小壓力,每天進步一點點,從而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

書中還強調了創建心理表征的重要性,刻意練習包括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史蒂夫·法隆為了提高記住長數字串的能力,他想出越來越復雜的方法,在心理上將那些數字進行編碼,也就是說,他創建了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杰出人物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回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這些心理表征反過來使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記憶,規律的識別、問題的解決等成為可能,也使得他們能夠培養和發展各種高級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專業領域中表現卓越。

我們再來看個美國海軍王牌訓練計劃的例子:

美國海軍王牌訓練計劃:
1968年,越戰的交戰雙方激戰正酣。美軍的勝率一直不高,只有2/3,每損失一架戰機,便能擊落北越兩架戰機。但在1968年前五個月,勝率降到了50%,海軍將領決定必須有所作為了。海軍設立了如今著名的“王牌飛行學校”,也就是美國海軍戰斗機戰術教練計劃。它從一開始就給飛行員機會,在不同的局面下嘗試不同的戰法,并由教官對其表現提供反饋,然后將它們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戰中去。1970年空戰恢復,美國海軍飛行員每損失一架飛機,就平均擊落12.5架北越戰斗機。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持續7個月的時間里,美軍飛行員在空戰中擊落了33架敵方戰機,只在戰斗中損失1架戰機,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總結下美國海軍王牌訓練計劃是怎么進行的:

  1. 最優秀的飛行員作為紅軍與學員進行模擬空戰。
  2. 每次空戰結束,及時進行總結、回顧,研究戰術,怎樣改進?如何避免錯誤?
  3. 第二天把前一天總結的經驗教訓應用到實戰中區,重新投入戰斗。
  4. 飛行員在一次次的空戰中總結,吸取經驗教訓,在與紅軍的對壘中取得進步。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空軍王牌訓練使用“三個F” [專注(Focus)、反饋(Feedback)、糾正(Fix it)]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讓刻意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生活的的一部分

我們如何利用刻意練習的思想應用到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當中呢?

首先,我們需要拒絕三種錯誤思想:

  1. 認為自己的能力通常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
    • 我不能...(我不能管理好別人。)
    • 我不是...(我不是很有創造力的人。)
  2. 如果你足夠長時間地做某件事情,一定會更擅長。
    • 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那真的只是重復而已,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刻意的有目的的練習才能讓我們進步,更擅長于某事。
  3. 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
    • 任何人都可以進步,但是正確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對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費。

其次要有正確的方法:邊干邊學

  1. “邊干邊學”方法的一個好處是,它使人們熟悉練習的習慣,并思考如何練習。
  2. 尋找自己進步、成長的方法(“3個F”):
    • 專注
    • 反饋
    • 糾正
  3. 傳統方法一直是先找出關于正確方法的信息,然后讓學生運用那些知識。刻意練習則只聚焦于績效和表現,以及怎樣提高績效和表現。

運用刻意練習創造“天才”

作為一個父親,我又不得不提下書中最后作者提到的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他妻子克拉拉培養三個女兒國際象棋,并且各個都是世界冠軍的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父母是首先需要得到訓練的,并且每個孩子都有其無限可能,只要父母方法得當,刻意練習可以讓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為杰出人物的路線圖:

  1. 產生興趣
    • 大人以一種“好玩兒”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他們最終從事的領域或行業。
      • 父母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
      • 以成就為導向,教孩子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任,以及建設性地運用時間。
      • 表揚是增強孩子動機的一種絕佳方式,特別是年紀更小的孩子。
    • 兄弟姐妹的激勵作用.
  2. 變得認真
    • 盡管父母和導師可以采用許多方法來激勵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動機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否則,它不會長久。
    • 孩子開始體會到刻苦學習帶來的回報,并且變得越來越能夠自我激勵。
  3. 全力投入
    • 尋找最好的導師或學校來指導練習。
    • 在這個階段,動機完全靠孩子自己保持,但家人依然能夠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
  4. 開拓創新
    • 創新離不開刻意練習。
    • 創造力與刻苦工作并在漫長的人生中保持專注是分不開的。

“一萬小時法則”

作者也對有名的“一萬小時法則”的錯與對談了自己的觀點,也就是不要被一萬小時的數量迷惑,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每個小時的練習質量:

    • 著眼于某個目標的刻意練習與一般的練習是有區別的,而且這種區別十分關鍵。
    • 在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業或領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致力于變成業內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許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
    • 你可以堅持、堅持、再堅持,使你自己變的卓越、卓越、更卓越。你的進步有多大,取決于你自己。
    • 如果你希望成為你所在的高度競爭行業或領域中的世界上最杰出人物,就得付出成千上萬個小時的艱苦努力,只為了與那些在同類工作中同樣勤學苦練的人有平等競爭的機會。

刻意練習,我認為重要的是“刻意”,而不是“練習”。只有刻意的練習才能引領我們不斷進步,變得更優秀。而簡單重復的練習,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更多的只是自我安慰而已,自己騙自己,浪費時間。

其實書中講的道理你說復雜嗎?好像真的沒什么。但是我們之前知道嗎?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或者知道一點。但是別人一說,嗨,不就是那么回事嗎?成功的人自有成功的道理,真理總是那么簡單。而我們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一次次重蹈覆轍,撇棄真理,選擇更加輕松的簡單重復練習。敢不敢真的運用刻意練習改變一下!!!你將肯定成為更好的自己,被自己感動。

加油吧,少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