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二:管理你的心理能量
今早到單位之后,我打算先把一個系列的寫作任務再完成一篇,打開電腦之后我調出了事先收集好的資料開始細看,這時手機發出信息通知聲,我本能地拿過手機查看,回復幾句之后,我順便看了看微博、騰訊新聞,對新聞頁面下方的鏈接標題好奇,我又點進去看了看熱鬧,這時想起今天孩子要去上鋼琴質檢課得跟美術班老師請假,又用微信聯系了質檢課和美術課的老師,溝通好之后把事情確定下來,心才踏實下來。今天雙十二,唯品會促銷信息直跳,我知道自己沒有什么硬需,就沒搭理它,這點得益于對《自控力》的學習。我感到口渴去對面辦公室接了杯熱水,跟同事隨便聊了幾句又回到辦公室,坐在椅子上看掛鐘,發現時間應了“飛逝”這個詞的景兒,一個上午已經接近尾聲了。
中午飯后,站著看書,看的當然是本周共讀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看著看著感到一陣困意襲來,就勢放自己懶在椅子上小憩,打了個盹之后,頭腦清醒了不少,繼續把今天要讀的部分看完,然后進行輸出。
以上的部分不是我寫的流水賬日記,而是一會兒可能要用的舉例事件;)。在自我學習教育過程中,用自己的切身實事兒,總比用別人的好。
喬西·戴維斯博士在書中說:“每個任務都會消耗我們大腦的能量,有的甚至會使大腦疲憊不堪。”所以要想高效,“最好優先選擇那些值得用上你的最佳大腦能量的工作,而把其他麻煩的待辦事項先放到一邊。”
每一個事項都需要我們做出抉擇,這會讓大腦感到疲憊。有“足夠的意志力才能做出決定”,“消耗心里能量的狀態會讓人們想辦法拖延或避免做出選擇”,這會降低我們做出最佳表現的能力。所以,我們得根據自己的狀態,決定去完成哪項任務。
我上午回信息、看新聞、溝通事情、跟同事聊天等等,每件事都消耗了大腦能量,等我處理完這些想坐下來寫那篇重要的文章時,發現時間和精力都被我揮霍殆盡。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最佳大腦能量貢獻給那篇文章。
書中指出,想擁有最佳狀態,表現出色,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利用好我們的情緒。積極的情緒對我們的表現有著重要影響,開心、興奮等等這些感覺對于我們“產生新領悟、更具創造力、在做決定時不那么苛刻、在需要的時候當機立斷等都是很有幫助的。”但那些負面情緒也不像我們慣常認為的那樣毫無益處。書的策略二中,喬西·戴維斯博士提示我們,面對憤怒、悲傷、焦慮等消極情緒的時候,引導和激發它們比壓抑和控制它們對我們更有益處。憤怒可能帶來奮發;悲傷也許讓你剔除成見,深思熟慮;焦慮沒準提醒你高度警覺,做好最佳準備。
心理能量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狀態,那么管理心理能量就非常重要了。喬西·戴維斯博士認為在做重要的工作之前,不宜處理那些消耗能量的事情。他建議我們做四件事:
1.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最重要的工作;2.把今天所有待辦事項分成重要的、創造性的、其他三類;3.下午回復郵件;4.在有重要活動的前一天晚上提前做一些決定,不要把它們留到第二天浪費心理能量。
他的第一個建議跟很多人倡導的早起寫作或是早起工作相類似。他們認為早上頭腦清晰,能量飽滿,做事比較有效率,所以早上先做要事。
如果你看過一本叫《目標》的書,你會發現喬西·戴維斯博士第二個建議把待辦事情劃分類別的做法,和《目標》里把事情分為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類處理也很類似,這跟分層教學、因地制宜都一個道理,不同情況不同方式對待。我一上午回信息,看手機,聯系事情,做的事情就像一篇流水賬文章,沒有輕重緩急,想到什么做什么,毫無計劃,更別提什么分門別類處理了,那還有效率。
他的第三個建議,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一刀切齊。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一樣,就像有的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的人晚上睡前記憶力好,每個人都不同,我們要發現自己的特點,安排好處理每類事情的時間。
第四條建議很有道理,很多管理類書中也建議我們提前一天安排好第二天的事項,這樣能節省我們做最重要事時的心理能量。
喬西·戴維斯博士提出三種方法,幫助我們緩解疲勞,平復情緒:
1.緩慢深呼吸;2.盡情大笑;3.短暫地打個盹兒。
《自控力》里面也提到了用一分鐘4--6次的緩慢呼吸來提高自控力,調節情緒。我試過,很有用。第二個方法每個人都會認同,有一些人認為,笑不但能幫助我們調節情緒,還能治療身體疾病。雖然我們不一定同意這樣的說法,但也不能否定開心大笑的好處。第三個方法,恰巧我今天用了一下,這個純屬巧合,中午小憩之后我確實感到頭清眼亮,精力充沛,之后閱讀輸出都效率很高。
除了以上的建議、方法值得我們一試之外,博士提出要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一些能預想到帶來好情緒的事情之后,還要學會策略性無能,果斷地放棄一些事,他說“打一兩場敗仗沒關系,只要能贏得整個戰爭就行”,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從全局著眼抓重點,別讓沒有太大價值的蛛網牽絆我們前進的腳步。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在正確的時刻保持最佳狀態,實現效率最大化。策略二告訴我們的,簡單講就是如何取舍。讓我們都期待最后戰爭的勝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