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句話:精英創造歷史,凡人繁衍后代。精英階層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自有后人為他們表功作傳,而尋常百姓為人類發展貢獻了血與淚、生與死,最后什么也沒有,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許三觀就是這尋常百姓中的一員,為了家當去賣血,為了吃飯去賣血,為了兒子去賣血,最后為了自己去賣血,而這時醫院不收他的血,因為他老了,他便嚎啕大哭。小說的語言簡潔真實,很接地氣,雖然用到一些粗俗的詞語,但很符合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很滑稽,有時卻給人一種很難受的感覺,如同一個小丑在賣笑,其實面具下早已淚流滿面。
一、第一次賣血
許三觀在路上遇到準備去縣城賣血的根龍和阿方,在閑聊中知道了賣血的規矩:要給血頭送禮,不然就不讓你賣血;賣血前要喝幾碗水,因為這樣做“身上血就多了”;賣血后要吃一頓好的,“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便跟著一起賣血,這是他第一次賣血,也開啟了他賣血的人生。當一個人掙的錢頂多不讓自己餓死,那結婚、蓋房的錢從哪里來?阿方和根龍的方法就是賣血,為的是自己的生活過下去,而賣血也就成為許三觀應付突發事件的一種手段。賣血并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被逼無奈的現實,如果生活都過不下去,哪談什么改變世界、創造歷史啊?
二、娶許玉蘭
許三觀用八角三分錢向許玉蘭求婚,用一段口才極好的說辭征服了許玉蘭父親,許玉蘭便不得不離開何小勇,就這樣許三觀娶了許玉蘭。這段情節我看完后,一方面贊嘆許三觀的高情商,另一方面也感嘆舊時包辦婚姻的罪惡,兩人沒有絲毫感情,一個當做兒戲,一個不得不從。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平凡的大事,因為每個人都要結婚,所以平凡,而正因為結婚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是一件大事。對許三觀來說,婚姻不是最精彩的事情,而與許玉蘭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事情。許三觀與許玉蘭結婚是他贏得最漂亮的一次,因為許一樂不是親生兒子而與許玉蘭發生的爭吵是他最窩囊的事情,給被貼標簽為妓女的許玉蘭送飯是他對許玉蘭愛的最佳體現,在他喪失了賣血“技能”后兒子們嫌棄他丟人而許玉蘭帶著他去吃炒豬肝喝黃酒,這一系列事情串起來就是許三觀平凡的人生,也是不平凡的生活。
三、從不是親生到親生的許一樂
在左鄰右舍沒事找事的質疑下,許三觀知道許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一家人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先是許一樂不幫許玉蘭干活,只幫許三觀干活,渴求得到許三觀的認可,接著是許一樂打破方鐵匠小孩的頭,家里的東西被方鐵匠拉走,再接著是許三觀用賣血的錢把家當換回來,然后是許三觀與林芬芳發生關系并用賣血的錢給她買補品,許玉蘭知道后,兩人扯平,再然后許三觀用賣血掙來的錢帶著家里人去飯店吃面,但不帶許一樂,最后何小勇受重傷,算命的先生要許一樂在屋頂為何小勇喊魂,剛開始許一樂不去,許三觀讓許一樂去,許一樂便去喊魂,喊魂結束后許三觀朝眾人喊道“你們中間有誰敢再說一樂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跟誰動刀子”。這一段極具戲劇性的過程,就是生活的真諦——愛與責任。不論是許三觀對待許玉蘭,還是許三觀對待整個家庭,包括許三觀對待許一樂,從始而終的就是愛與責任,否則許三觀大可以拋棄許玉蘭,可以拋棄整個家庭,甚至可以不管許一樂的死活。而許三觀為了給許一樂治病籌錢,在去往上海的路上,一路賣血,中間差點因休克而死,足以體現他對許一樂的愛和為人父親的責任感。
這段戲劇化的過程有個一個情節尤為令人感慨不已。許三觀在說服許一樂去給何小勇喊魂時說,“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要知道何小勇給許三觀戴了“綠帽子”,讓許三觀做了烏龜,許三觀能拋開一切恩怨,寧愿被人嘲笑“許三觀烏龜越做越甜了,越做越香了”,還是讓許一樂去救何小勇。這就是孟子所說“人性本善”,也是許三觀最令人尊敬的品質,也反映出許三觀對生命的熱愛,而他自己卻為了生活賣血,拯救家人的生命,損耗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有的事情與許三觀的經歷一模一樣,有的事情就大相徑庭,還有一些事情看起來與許三觀的經歷不一樣,但實質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怎么樣,許三觀人性的善良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家人的愛、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生命的熱愛在平凡的人生中是那么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