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媽媽都不容易(初為人母,可以看看這本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初為人母,家庭教育似乎成為了我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千千萬,管制、放養等詞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或許老一輩的會說,我們那時候生這么多個,還要干活養活自己和這么多張嘴,哪里有家庭教育的觀念?養大就不錯了。或許會有工作繁忙的家長會說,我們工作這么忙,真的是沒時間搞這么多想法和事情。又或許會有崇尚自由的家長會說,管這么多累不累,不管不顧孩子一樣會長大的嘛,正所謂人養一半、天養一半,孩子大人都省力,皆大歡喜。

在觀察周遭、反思自己、學習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后,我認為家庭教育在我這兒分為:關于品德、關于學習、關于和學校教育的關聯這三方面。

一、品德教育:小事就是大事

關于品德的教育,似乎從孩子落地那一刻起會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更久遠。《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用生動的案例來討論諸多細小的現象和問題的,因此關于品德教育,就說說使我映象最為深刻的幾點。

關于“忍受痛苦”和“實事求是”。似乎大人很容易為孩子貼上“不聽話”、“壞孩子”的標簽。可是,我們的“教育”孩子真的聽懂了嗎?是否真正有效?

就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打針。每到驗血的地方,無論是醫院還是體檢站、疫苗站,總會聽到有好多學齡前的孩子大哭著,連哄帶騙的不在少數,但正是這種小兒科的,一時的“哄騙”教給孩子的確是:不信任,逃避和說謊。大人都知道:驗血、抽血是有些疼的,但是能夠忍受,事實上我們也只能忍著。但是對一個這么小的孩子來說,讓他像大人一樣忍受痛苦,確實強人所難。但是只要在一開始就用對方法,其實孩子的忍耐力超越成人的想象。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把痛苦降到最低。

之前看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打針有些疼》,后來就把這事給忘了,也許是對于書中的方法的認同,在無意中也對女兒這么做。神奇的是,現在女兒2歲多,打針、驗血都不哭。家長的“平靜”、“如實相告”、“激發勇氣”就是勝利的法寶。家長的焦慮和害怕會一點不剩地傳遞給孩子,因此在去打針的路上,就告訴孩子:今天媽媽要帶你去打針,因為寶寶生病了,或者是到了打預防針的時間了,打針能讓寶寶的身體更好,身體好了我們就能去玩兒了。其次是關于疼痛的如實相告:(到了打針的地方)打針時有些疼的,不過一會兒就會好起來,寶寶忍一忍好嗎?說一點兒也不疼的家長在哄騙中不僅教會了孩子撒謊,帶來的結果也是惡性循環,孩子再也不相信你說的不疼。最后就是“激發勇氣”:寶寶如果忍不住,哭也沒事。這既是鼓勵,也是家長給孩子留的一條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不堅強”感到羞愧。完事后千萬不要給予物質獎勵,我的做法是重復上面的過程:打針有些疼,寶寶今天忍住了疼,真的很棒。

每次都是請了假陪女兒打預防針,那時候他還很小,但每次都是我親力親為,因為我擔心交給老人陪寶寶去,對于承受痛苦的教育契機就此失去了。有的同事說我:就這么點事兒,你可以叫你媽帶他去啊,專程請假很劃不來。但我認為,孩子的小事就是大事。人生有許多痛苦難免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往小了說能為自己減少眼前的痛苦;往大了說關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例子中就包含了“忍受痛苦”和“實事求是”這兩種品德,可見,在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即使是在細微之處,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應該是大事。

二、關于學習:閱讀能提高智力

雖然我的孩子還小,似乎離“成績”,“考試”等都還比較遙遠。但是我也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對于未來充滿“擔心”和“憂慮”。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成績也好呢?但似乎很多事情常常變得越來越“南轅北轍”。可能是我的孤陋寡聞,作者提出了一個讓我驚喜的觀點:閱讀能提高智力。以作者的女兒為例,從小媽媽就給她講故事,而且是根據故事書上的文字聲情并茂地講,后來她很早就學會了認字,開始了閱讀之旅。之后的語文成績,寫作能力以及在其他學科的理解能力方面都得益于閱讀。作者甚至批判作文選,稱之為沒有營養的閱讀……想給我女兒講故事,她卻拒絕了,原因是想看電視,玩ipad,給她拿書,她就走開。這可如何是好?我先試著改變自己,在她看電視的時候看書,也才一周的時間,她忽然自己把電視關了,也拿出了自己的故事書要求我給她講。小小的人兒就這樣開始了閱讀的興趣。既然閱讀好處多多,那為何不去試試。強加給他人的東西,如果她沒有從心里產生認同感就會反抗和排斥,這是人性使然。基于女兒的年齡特點:喜歡模仿,因此從我自身開始改變,增加她對于閱讀的模仿渴望,以及對于閱讀的認同感。

三、關于學校教育

孩子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可是教師這個崗位的門檻并不高,因此別把老師當成神。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會遇到許多老師,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也會各有千秋。

在這本書中作者很多次都提到了“暴力作業”、“過多的作業”。所謂暴力作業就是懲罰性作業,我想在學校里這種作業還會存在。差別只是孩子回家說了還是沒說,是選擇反抗還是默默承受,直至最后的麻木。作為家長,我們要勇于和“暴力作業”說不,作者就教會了女兒勇于說“不”,不寫“暴力作業”其實是保護了學習興趣。如果一件事情演變成了懲罰性質,那還會有興趣嗎?就好比如果每天強制性讓孩子玩兒8小時電腦,其他什么也不許做。我想大多到最后也會對最愛的電腦反感。

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說法,可就拿作業來說,不都是“一刀切”嗎?每個人的理解力,掌握程度都不同,可是大家的作業量還是一樣的。既然無力改變學校或是學校教育的現狀,那就從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態以及做法讓孩子在適應的同時,盡量保存好對求知的興趣。和學校作業說不,需要勇氣,還有底氣這一切都基于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包括發展現狀和心理。這還得歸結于家長的認知水平,思考能力等等。要不怎么有這么一句話:教育本是一場修行。如果自身不更新觀念,不去學習和思考,又如何能產出高質量的孩子。

這本書之所以有這么好的銷量,受到喜愛,我想正是因為它的素材都來源于作者的親身經歷,也是生活中場景的再現。生活中并不缺乏問題,缺少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我們會說:這個問題,大家不都是這樣做的嗎?那我也就這樣吧。這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時常出現在每個家庭中的原因所在吧。我們都懶得去思考和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直接作為伸手黨,拿來所謂的前車之鑒,或者是別人家也怎樣怎樣。那么最終,在教育這件事上,回饋給我們的可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這么聽話,成績這么好,我家孩子為何如此。然后,抱怨就在心底肆意馳騁。

與其這樣,還不如去學習,作為家長的我就此生出一個觀念:和孩子一起終身學習。這就是讀完本書給我的啟示。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認同,請給我一個喜歡吧,你的舉手之勞將成為我最大的動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自我價值。 今天突然想說說自我價值這個話題,對我個人來說很敏感,很難寫,但是,想來也不難寫,下筆似乎會很順,我...
    995吧閱讀 243評論 0 0
  • 終于迎來這一年最長的假期啦!仙女們有沒有計劃出去旅行呢?說到旅行,一定要打扮得美美的這樣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咧。 旅...
    十九栗閱讀 576評論 0 8
  • 從前有一只小羊,她的名字叫美羊羊。美羊羊慢慢長大了,它不再只喜歡吃青草了,它開始期待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喜羊...
    ea4c1b50beed閱讀 15,839評論 0 4
  •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聽故事。 在我幼年的時候,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鄉村里日常的生活,也是重復而簡單的。身邊的鄰居和...
    林上雪閱讀 1,132評論 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