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說的嗎?一個職場混了20年的工作狂?
是的!兩個月前重讀Robert的《富爸爸,窮爸爸》如醍醐灌頂。什么職業軌跡,什么職業發展,只要還不太晚,一定要趁早回頭是岸,明白什么是奮斗的真諦!
奮斗的真諦是什么?是財務自由!
《富爸爸,窮爸爸》是教導財務自由的圣經。
《富爸爸,窮爸爸》中把職場形容成老鼠籠。老鼠努力地在籠中奔跑,追逐更大的肥肉,卻永遠出不去。職場終其只是戰戰兢兢地追逐job security。在本人40歲這個當口,為20年可算有所成的職場緬懷,同時為后20年的職場及幾十年的人生盤算的時候,更是無盡的后悔沒有在30歲之前領悟這個道理。
除了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工作,職場久了后只剩一點,養家糊口!年輕時為了積累經驗提升技能,為了成就感,一定積累之后,所謂的職業發展只奔著一件事去,加薪。尤其是當您幾十而立,成家立業,承擔起上有老下有小的財務壓力之后,所有的理想,夢想和喜好大多被工資高低工資增長潛力大小所替代。
而為了保住工資,你得愛你的老板,愛你的同事,愛你的客戶,愛你保住工作所需要愛的一切人,一切事。就算不愛也得忍著,裝孫子,裝聾子,裝瞎子,裝小丑都在所不惜,目的只有一個,你必須得工作,不可停歇,因為這事關你及你支撐著的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在大學校友的微信圈里,大家成功各異。我們冒充著職場。精英,光鮮地生活,老練地談著職場心得,但如有人問起如果你有足夠的錢維持現在質量的生活時,我不知有幾人會回答我仍然會繼續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同樣的心態。
我們從小在學校里被告知努力學習,找個好的工作,于是大部分有學業能力的人便順著這條道路進入大學進入職場,然后慣性地沿著這個軌道在老鼠籠中奔跑,以為隨著職位的升高,薪水的升高,自己就能自由和幸福。然而,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我相信大部分在職場打拼的人心是戚戚的,且這種感覺職位越高越真實。老鼠無法停止奔跑,無法掌控的自己的時間,可是,老鼠無法停止奔跑,因為你必須一刻不停的工作才能支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有幾人不覺得辛苦,幾人不覺得沉重,幾人不覺得無奈呢?
以前我以為自己在為自己的價值的實現而瘋狂工作,沾沾自喜于在公司設計好的各種認可制度下被認可。后來發現,全是假象!我什么時候停止過小心翼翼地猜測著老板的喜好,小心翼翼地處理復雜的職場斗爭(有時是你死我活的)。老板一變臉色,咱縱使再強大的心臟也停止跳動,半夜里睡不著也得猜測老板今天臉色一變是什么意思,明天怎么找個合適的機會去測試去解釋去消除老板對自己可能有的不滿和負面的看法。
所謂工作是謀生的手段,如果生計不用再謀了,你還會工作嗎?或者還會繼續現在的工作嗎?
所謂的國際大企業把人腦洗得很幼稚,洗過的大腦為自己能夠從企業家手中拿到卑微的薪水而自豪,感恩,而并不能看到其實有其他的方式能給自己更多的自由。
這段時間不停地思考自己對職業成功的感受到底是基于財務的,還是基于成就感的。我時常堅信我對職業成功的追求,是因為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讓我幸福,但當再真正思考人生目標時,我卻疑惑了。因為,當談到職業成功時,我其實后面都會加上真正的目標是希望職業的成功能帶給我和家人幸福的生活,而這實際上是通過職業在追求財務的積累。我慣性地把職業發展看成實現財務積累的唯一途徑。而事實上,在沒有其他重要的現金收入的情況下,工作確實是最重要的財富累積的途徑。這也說明,我所追求的職業成功其實只是在追求財務成功。想來大多數人,尤其是在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相似的觀點而不知覺。
幸運的是,因為中國10年之中房地產的瘋狂上漲,我不知覺下買了一些的房產,也算沒有完全不為財務自由而努力。但假若30歲時我領悟了財務自由的概念,在10年間更有意識地積累自己的資產,此刻可能已實現了完全的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指的是一個人的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大于不降低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所需的支出。被動收入是指你不工作時尚能獲得的收入。
被動收入的種類主要有:
- 房租收入
- 利息收入
- 股息/投資紅利收入
- 版稅/專利收入
- 遺產收入
假如您的家庭維持現有生活水平一個月的支出為10000元,而您的以上幾種被動收入加起來,每個月超過10000元,則恭喜您,您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也就是說,您可以隨時決定不想工作,而不會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任何的影響。
這個時候,您也可以選擇一份你喜歡但不用在意收入的工作,或者繼續創造更多的資產產生更多的被動收入。并用您的財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假使一個人在23歲參加工作,每3年購置一個房產,并用于出租,租金收入用于支付貸款,那么在40歲時,就將擁有6套房產,一套自住,5套出租。再考慮其中多種機會通過房產買賣增值并最大化租金收入,在40歲左右時,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了。
如果我有機會與新入職場的年輕人對話,我會提醒諸位不要把職業發展當作目標。把起初的職場看成是積累實現財務自由能力和經驗的地方,并逐步采取行動,進行資產積累,產生被動收入。資產積累應該越早開始越好。目標應該是在40到45歲左右,累積的資產能夠創造足夠的收入和現金支持高質量的生活,并有盈余以用于更持續的資產累積。
財務自由不僅僅是金錢的自由,更多是靈魂和生活方式的自由。20歲時讀過富爸爸,窮爸爸,沒有讀懂,反而因從小教育中對資本家和財富的仇視,很不屑與鄙夷其中的論調。40歲時讀懂了,雖有點晚,但還可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