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抱怨與贊美,如同事物的正反面一樣客觀存在,生活中就看我們注重它的哪一面了。
同學群上有人說,自從有了孩子,整天忙得不亦樂乎,似乎將抱怨的時間擠沒了。如今孩子大些了,抱怨的時間又回來了。當然,這是她為自己的不良心態在找借口。
這使得我回想起當初在生完小孩到復工這個階段,特別享受那段時光。尤其是看著孩子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動作時,心里總感覺暖暖的,體會著從未有過的幸福。那時都不知道“抱怨”為何物,因為做著喜歡的事兒。
我在家呆了六個月之后才去復工的。在這六個月里,我自己帶孩子,每天面對著小寶貝兒,心情舒暢。跟寶寶說話兒,他用眨動的眼睛回答我,我做家務時也會同孩子互動,他用咿咿呀呀最基本的發音來應和著我,兩個人的世界,充實而快樂。
記得寶寶兩個月大時,我就帶著他出去轉(正值5月份),當然選擇太陽照得最溫暖的時侯。他看著新奇的世界,我看著可愛的他;他多以仰視的角度來感知這不一樣的世界,我就以俯視的角度來觀察不斷變化中的他。
在家中時,我會用那極簡的育兒常識制定計劃,每周讓他認一種顏色。方法是將氣球粘在房頂的一端,然后隔一天就變換一下位置(避免他的視力定格在那一個點上)。比如這周掛個紅氣球,一有時間就指著氣球對孩子說那是紅色;下周換一藍氣球,又不斷得重復說藍色。每天只要說到紅色就指指房頂上的氣球,說到藍色也指指房頂上的氣球,這樣周而復始的進行辨認,孩子能認識很多種顏色了。
現在孩子辨認顏色的能力比我要強很多。
我那時的感覺是,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幸福成正比狀態。
2.
之前我對“抱怨”一詞深有感觸。開始從事的崗位雖然收入比現在的多些,但還是愿意脫離那里。因為周圍整日充斥著怨氣沖天的人,抱怨“加班時間長”,抱怨“收入低”,抱怨“領導又侵吞了多少血汗錢”,抱怨家人的“無能”等等。
他們從來也沒想過自己到底值多少錢,沒想過“如何提高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值錢”這事兒。
在開會時,領導提到關于如何擁有“陽光心態”和注重“自我成長”的詞語時,大多與會者只是撇撇嘴角,發出鄙視的一笑,口中嘟囔著“敢情你撈足了錢,吃飽了撐的凈說些冠冕堂皇的話”。而后接著過日復一日重復的日子,接著用TMD開頭說話來“抱怨”。對自己的人生從未進行過思考,更別提行動了。
當時我只知道這種感覺不對,但是為什么不對自己也說不出來。從眾心理讓我沉浸在那個環境中,可又如水不能融于油一樣,思想就是不能與環境融合在一起,始終呈分離狀態。
對一些自認是不公的事,也曾牢騷滿腹。但在當時,發完牢騷之后,就像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似的,雖然吃的時候沒在意味道,但過后就是感覺惡心,感覺不好受。
等跳出那個環境之后,有了自己的空間,也有時間看書學習,并能大量進行獨立思考時,才發現當初浪費了那么多寶貴的精力和時間!
隨著思想慢慢的進步,了解了“只有弱者才會追求所謂的公平”時,立時明白抱怨是弱者找平衡的基點,是最沒用的行為!它就像一塊兒干海綿,將人們的精力和時間吸附在里面,慢慢地曬干,并沒發揮什么作用。
頓悟后想,還是將海綿里面的“水”都擠出來吧,扔掉海綿!用里邊的“水”去澆灌身邊綠色植物,哪怕只是一株小草兒,它吸收了水分也會帶來些許綠意,帶來美好的感覺。
真想回去對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們說:請不要去浪費你的“水”!因它滋養著你的生命。
3.
將“抱怨”扣在下面,上面呈現的就是“贊美”。生活中多以此種面孔示人,好處多多。
贊美家人,會收到溫暖和關心;贊美同事,會收到微笑和互助;贊美接觸的陌生人,會收到感激和善意;贊美自己,效果更加顯著,會使自己笑逐顏開,積極向上,成為生活中的“快樂之人”。
將頭腦中所有的“抱怨”都清理出來,集中打包,將其丟得越遠越好。
歡迎與田真十一起,用文字與世界相連~~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