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當天,我轉了趟車,才在晚上11點左右到達蕪湖。站了三個小時的火車,又累又困,一下火車,瞬間來了精神,立馬朝著出租車站奔去。一撥一撥地放行,我在人群的中部,等了好幾分鐘,才得以去乘出租車。
由于我的家鄉和蕪湖之間并沒有互通火車,我一般選擇乘坐直達汽車,做火車的經歷少之又少,不超過五次,這么晚做火車是第一次,
拉著小箱子,背著書包,跑到了第一輛出租車前,詢問道:“師傅,去不去某某大學?”師傅遲疑,沒有回復。這時,另一個女生匆忙小跑過來,問:“去大學城不?”師傅打開車門,將后備箱拉開,我在旁追問,去不去呀?他面露難色。
整個人很累,想趕緊回到宿舍。想著,不和那個女生搶了,這么多出租車,不要在這浪費時間了,我去乘下一輛。拉著箱子去尋找我的下一個目標,結果仍然被拒載,師傅冷冷地回:“去前一輛。”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也沒有辦法在勞累的狀態下思考,只能繼續詢問。結果這個師傅沒有拒絕,載了我。終于,在第三次詢問時,坐上了回學校的出租車,很歡喜,想著終于可以見到我的床,穿我的睡衣,洗洗睡覺了。
上車以后,我還沒說我要去哪,師傅率先開口,自我夸獎了一下,說他還是很不錯的。你是某某學校的吧?對。師傅繼續說道,我看你被拒載,跑來跑去的,就知道是那個學校的。剛剛到起步價,很多人是不愿意載的,更喜歡載大學城那邊的。下次乘出租車,直接上車,不要先詢問,如果他們拒載,可以威脅告訴執班人員,進行舉報。
師傅好心地載了我,并且指點我乘車技能,由衷感謝。同時,也很尷尬,我在后座不停地回:“嗯,對,噢,下次我得這樣做。”除了表示贊同,我不知道該怎么去回應。
十幾分鐘的車程,師傅先告訴了我乘車技能,又詢問了我大幾的,哪地方人等問題。就這樣,聊了一路。在師傅知道我是大三學生之后,對于我乘出租車時稚嫩的表現表示不解,疑惑地說了一句:“你大三了,怎么乘出租車時,跟大一學生似的”。無奈,他說的話沒毛病,我確實在這方面沒有經驗,和大一的一樣。
對于師傅說的,我很同意并記住了,也很幸運遇到了他,沒有被拒載。互惠原則起了作用,到達學校,車費九元,我掏出兩張五塊的票子給了他,不好意思讓他找錢。我向師傅表達了感謝,師傅也向我表達了感謝。
以上類似于流水賬,記錄生活。
一路下來,印象深刻的就是“怎么跟大一似的。”我記得我以前也曾開玩笑時說過這樣的話。大一的同學,樸素,青澀,稚嫩,朝氣,同時也不成熟,無經驗,不機靈,不世故。我們大家都一樣,聽到這句話,多多少少都會感覺有點不舒服,這句話表明了我們經驗不足,無知。
在什么樣的年齡,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身份上就應該要有什么的表現,過于稚嫩,會顯得無知和白癡。我喜歡成熟,經歷豐富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
邁開你的腳,背上你的包,去多走走,多看看,多傾聽他人的故事,去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去感悟生活中的細微道理。經驗是自己的財富,財生財,做個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