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基哥一起干了兩個月,這兩個月實在煎熬。
今天繼續討論新的創業想法,每當此時我總是頭腦短線……基哥討論的時候總會問我的想法,在基哥看來我是一個有想法的人。我也自認為是一個有想法的人,然而在這兩個月的表現中,我雖有能力去勝任很多細枝末節的事務,卻沒有提出過一個有價值、接地氣的想法。
我也常問我自己,為什么開會的時候我就不能提出一個創造性的想法呢?我一直以為是自己不擅長在多人的場合面前表達,不適應在群體討論下進行思考。事實并非如此。 (對錯誤觀念堅定不移且不去解決,影響會超級惡劣。所以給自己加個任務:每日/每周反思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本質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解決)
不久前,我已經注意到自己思維的一個現象——
我非常擅長抽象、歸納,而且這種能力被強化得越發強大。然而,在創造力方面,我的進步基本是 ZERO.
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我很擅長分析問題,卻不能提出創造性的點子?
/
其根本原因是:有想法 ≠ 能創造。
我常被別人貼上一個有想法的標簽。因為我能夠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因為我能夠抽象出事物表象看到事物的背后,因為我能夠根據基本的常識、常理對事物進行判斷,因為我記住過很多知識、論述問題會引經據典。
這一系列的行為足以讓非我者給我下一個有想法的判斷。對外者而言,我可以palapala講一大堆道理,反正他們似懂非懂、或者懂一些表示認同,或者即使不懂他們也覺得我能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很棒。然而這一切與創造力沒有半毛錢關系。
因為——本質而言,這些觀點、想法只不過是對既定事情的分析,它們不產生、不創造新的事物。如果有所創造,它只創造了觀點本身。面對具體的事物,我需要真正的CREATIVITY(創造性).
思維方式的兩種分類
/
坐車回來的路上,我重新對思維方式進行分類,按分析對象分為兩類:一種是分析性思維,一種是創造性思維。分析性思維是我們已經認識到的世界,是一個從現象到公式的過程,或一個從公式到現象的過程,前者是歸納演繹,后者是分析綜合。創造性思維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從既定世界中創造出不曾存在的事物。二者的區別就是,前者分析已有的,后者創造未知的。
當我對思維進行這樣的分類之后,一切謎底都解開了。為什么我讀過這么多書,能評論那么多事物,卻依然提不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因為我長于分析,但從不創造。
分析和創造矛盾嗎?并不是。懂分析未必能創造(比如我),善創造的人未必懂分析(比如小孩子)。精于某個領域的知識是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領域更好地創造,然而卻也容易成為思維的枷鎖。慎之。
好創造的兩個來源
/
好創造的兩種來源(道的層面)——更大膽,更懂得。大膽比懂得更重要,大膽是必要條件,懂得是錦上添花。創造一定要大膽,在做到大膽之前,首先要克服反面因素的影響。大膽的反面是什么——是膽小嗎?不是!是可怕的司空見慣,是可怕的思維慣性!——這才解釋了我們從不創造啊!因為我們習慣了,即使不正常、不合理的東西,人一旦習慣就會覺得正常、合理,失去對不合理的察覺,察覺不出來還談什么改變。
首先是要沖破固有思維的影響,然后才能談大膽——敢于在不可能中發現可能,接下來才是善于在不可能中發現可能(這屬于技能的提升,不在我說的思想準備之中,屬于術的問題)。比如Airbnb的模式——共享你的家。如果創業者從一開始就想,傻的,誰愿意共享自己的家,那么不安全,那就不會有Airbnb了,同理還有Uber……
更懂得是什么?——是回歸事物的本質,回歸人性的本真。人類的需求從來沒有逃離過有限的那么些種類,愛、關懷、虛榮……但實現的形式(即產品)千差萬別。好產品一定更貼近用戶的需求,偉大的產品一定從人性的本真處出發。比如簡書比微信的內容后臺更貼近愛書寫者的心,解決的是用戶表達的需求,而微信則解決了人類溝通、刷存在感等需求,偉大在于是移動互聯的先行者,連接更多的人,解決更多人的溝通需要。
足夠的大膽就能夠實現創造,更懂得則可以提供有方向的好的創造。具有實際意義的好創造需要這二者共同的結合。
接下來談術的問題,如何實現創造?
/
我把創造分成兩類:小創造和大創造,它們一樣創造出了新的產品。小創造只是對原有事物的小改造,大創造是給人“哇”的感覺的創造,是從未有過的事物。
創造有以下4種方法:
1. 最簡單的,對事物某一/幾屬性進行改良。
筆記本電腦是便攜的,我想要變得更輕巧、更易于攜帶,于是有了平板電腦。
2. 反過來想,發現新的可能。
傳統的媒體是媒體對讀者進行單向傳遞,媒體是內容生產者。反過來想呢?讓讀者成為內容創造者。于是有了自媒體。
以前買家具都是在硬裝之后(或快完成),買后交款。尚品宅配定制家具可以做到,前置家具購買的時點,利用裝修中間的時長,恰好拿來生產家具。當然它的切入點是全屋定制,滿足的是一次到位、省事的購買需要。
3. 回歸最本真的東西。可采取的方式:去中心化,設計故事(來自樂純的啟發。人天生愛聽故事——羅伯特·麥基)。
前幾天樂純牛奶(奶牛Denny10月25日的推送)分享了他們的兩個設計思維:不斷質疑設計對象的本質;設計一件事,而不是一個東西。前面這一點正是到這里所說的點,而設計一件事是如同去中心化一樣的一種方式。(方式更有方式)可以參考那篇文章《這盒酸奶如何從零開始,做出打動人的設計?》,里面有大量的例子。
我舉一些例子:蘋果手機通過觸屏實現控制,解放人的十指。去中心化,讓人可以直接使用肢體去控制、去感知……而不再需要通過鍵盤、手寫筆。
4. 對弱關系的事物進行強連接。
這是全部的重頭戲,而我所能說的也最少。簡單翻譯這句話,意思就是把八桿子打不著的東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怎么結合呢?現在能想到的方法:抽取共同的屬性拼接(Uber一鍵打飛機,飛機和汽車同屬出行工具),大膽推測(反復問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是不是有哪些不可能其實是可能的)……
拼接的例子:功能手機+PC = 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既擁有功能手機的通訊功能,又擁有了PC手機強大的運算處理能力。
新可能的例子:
傳統的商業鏈條是:產品生產--運輸--中間銷售--終端消費
為什么不可以把中間鏈條砍掉,從生產直到到終端消費者?于是有了電商。
計算很麻煩,要進行大規模的計算更麻煩,為什么不能發明個機器幫我們呢?于是有了計算器,后來有了計算機、超級計算機。計算+機器=計算器
回到之前文章(我在公眾號寫的,簡書未同步)所說的,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你能提出多少種解法?
換在這個語境下,為了創造新的連接——你的腦洞能開多大。
接下來的問題我就真不太懂了,有待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