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多歲邁向30歲,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課程就是學會理財。可能很多普羅大眾都還達不到實現財富自由的高度,但是安全感的來源不再全部依賴于任何的公司或是機構給你發放的工資,是最終目的。
對于剛開始學習理財的小白來說,P2P理財是最常見的方式。但是下面這三個誤區,一定要盡量避免。
1、不要在投資上講人情
現在的理財產品遍地都是,不夸張的說,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幾個公司有此類業務的朋友或同學。也一定會有人找到你,讓你幫她完成投資任務,客氣的還會額外給你點好處。說起來“投在哪里都是投”,可是這家公司你既沒有聽說過,也不了解他的財務狀況,沒有任何風險保障,你就敢投?
如果只是普通朋友,那我勸你果斷拒絕,不要怕得罪人,畢竟跑路的理財平臺多的是,不缺她這一個,萬一出了問題,你不只會少一個朋友,財產損失也不可避免。如果是關系特別好的朋友,寧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這筆錢借給她,讓她自己去投,投資到期之后,她再將錢還給你。至于利息、獎勵就都不要了。不要覺得可惜,反過來說,如果你還計較這點利息得失,那說明你們也不是多好的朋友。
2、不要只動耳朵不動腦
很多人都信奉”經驗拿來主義“,遇到什么事情,總是想搬來別人的經驗自己用。這樣有時候是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但是”理財“就是一個需要自己學習、投入精力的事。
飯局上,某領導說最近買基金又賺了幾十萬。同學會上,這個同學買了股票,那個同學在某p2p平臺狠賺了一筆。這樣的信息你要敏感,但是你要做的不是先打聽人家在哪里買的,而是應該回家先弄清楚基金和股票的區別?
如果你是一個理財小白,肯定也沒有能力追求高收益。你最應該做的是找一個靠譜的平臺,開始第一步。什么是靠譜的平臺?騰訊、京東、網易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有理財產品,如果P2P平臺都倒下了,那他們肯定是最后倒的。不敢說賺的多,但是肯定要比這個同事、那個同學介紹的安全許多。
不要被高收益誘惑
小白在開始學習投資理財的時候,盡量不要投定期。定期雖然利息高,但是你對平臺的辨別能力不強,甚至對理財產品的投資規則都看不懂,你根本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坑在等著你。如果是投活期,隨著自身了解的深入,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投資計劃,擁有很強的主動權。
如果投活期,5%—8%的年化利率是比較合理的。有很多大平臺的活期年化利率都在5%左右,甚至更低,比如陸金所、京東小金庫、網易立馬金庫等。你就想P2P的模式大部分是你的錢放在平臺,平臺再貸給企業、或是進行再投資,利用中間的時間差和利率差賺取收益。你沒有給平臺時間,平臺拿什么來做這賠本的生意。就算暫時賠得起,也不是長久之計。也一定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就是那幸運兒。
收益越大,風險越大,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就看在誘惑面前能否剎住腳。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和家人共同制定理財計劃,比如夫妻雙方。在購買的時候,必須經過商量共同同意再進行投資。這樣,至少,在一方被誘惑沖昏頭腦的時候,另一方會用理性把你拉回來。
世上的錢賺不完,我們理財也不是為了每天活得錙銖必較,讓人生充滿了鉆營之感。而是為了不至于年歲一年年增長之后,反而在金錢上卻越來越無能為力,失去了探索這個世界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