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凌:寫作是為了什么?是為了什么寫作?

0045

思維導圖,力求精簡,言簡意賅,所以展開來講內容會很多,為了更快地寫到后面的干貨內容,以下的內容就簡潔精煉點,很基礎的東西就不寫了。

寫作是為了什么?

【感覺】

被認同的感覺,被需要的感覺。


我們作為兒女,在家里,很多時候都會想得到父母的認同,通過自己各種的努力和方法,自己一些自以為是的行為,或許父母不喜歡這種方式和行為,但這都是我們的用心良苦。

相應的,我們在學校,有自己的學習任務,為了升學,自己的夢想,更好的生活和未來,以及不辜負老師和父母的期望。我們會以成績的分值來體現出自己的學習質量,但學習的質量不僅僅靠分數考核,在學校是,可是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自身的綜合能力去解決,綜合能力包括知識和技能。

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到他人得到認同和被需要的感覺。

在學校,通過好的寫作能力寫出好文章,這也是教師和學校需要的,擁有相應的成績就能得到相應的程度的認同。


【行為】

寫作屬于一種行為,寫作前需要寫作素材和內容,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

素材可以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獲取,善于觀察生活,便有了故事;

內容和寫作手法可以從《思維導圖作文法》閱讀學習到,還有很多有營養的書籍或文章都值得我們去閱讀,譬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華社”、“央視新聞”,以及這類機構旗下的媒體賬號,他們發表文章的價值觀不用質疑,是符合我們寫作的價值觀,于這個媒體賬號的“位置”和“高度”,發表的文章不僅僅是給國內看,對語言文字的把控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因為還有國外的若干眼睛盯著,所以他們寫文的要求是高于我們考試的要求,多用心看看就能察覺到對您寫作有幫助的知識和技巧,多思考就能察覺文章的脈絡,觀點是怎樣得來,結論是怎樣得出。

看、讀、聽、寫都屬于行為。

我們從娘胎出生前,可以說是文字不懂、國語不會。

當我們從娘胎出生后,在父母的悉心照料慢慢成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說的話,看到了充滿新奇的世界,長大了就會說話和認字,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不再是哭嚷嚷地喊。

因而從小就看到、聽到、讀到,積累了琳瑯滿目素材,同樣是扎根腦海的回憶。這些素材和回憶我們能通過寫作表達出來。


【時間】

好文章就如語文課本的內容,有的文章內容很多年了都不會更換,因為教育意義遠大,這屬于舉世聞名;

好的文章譬如經典的《論語》和《道德經》,相傳這兩本著作的作者一開始并非是以寫書的目的創作,而是當時的學生和后人把作者的好詞妙句好文章整理成書,因為價值巨大,得以流芳百世。


【情景】

在學校生涯,我們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習知識和技能,通過考試考核得到分值而被相應的學校錄取。

寫作的過程能把我們腦袋里面已知的知識和信息,根據寫作的主題去思考如何寫、怎樣寫,從而塑造和沉淀自己的思想,形成正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在日常生活,我們的大腦就好比電腦的作用,處理信息和分析數據;

我們的大腦通過各器官接受信息,譬如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手指的觸覺等等,來獲信息;


獲取什么信息呢?

眼睛看到的事物,包括風景、視頻、書籍等;

耳朵聽到的聲音,包括音樂、歌曲、對話等;

手指摸到的物體,包括熱水、冰水,以及媽媽的手等。


通過各器官獲取信息,然后通過大腦分析處理這些信息而得到我們現在的主觀感受,譬如現在看的《思維導圖作文法》是高于或低于自己的理解水平,還是和自己的理解水平相當相匹配;寫作能讓我們進入深度思考,想到更多,獲得更多,加上思維導圖這個這個工具,能讓我們的腦袋比原來更加靈活和敏捷。

通過寫出來的文章,能得知自己思考了些什么,表達了些什么,擅長思考哪種問題,適合分析哪類題目等等。還能知道自己適合寫什么類型的文章,擅長用哪種寫作手法,自己的記憶中哪類素材比較多,重新認識到自己長短處和優缺點,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應用上都能揚長避短、針對性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好比后面章節的“考官思維”,假如連考官都看不懂您在寫什么,表達什么,那么分數自然很低;假如考官能輕松看出您寫的什么內容,表達的是什么核心觀點,那么分數自然不會低。


是為了什么寫作?


【思想】

我們的腦袋有的時候會像萬馬奔騰地靈光乍現,思考事情有時會瞻前顧后,左思右想;換言之就是進入了多重任務模式,同時間思考很多問題,大腦運行超負荷,導致思維混亂不清晰,條理順序一團糟。

還有在學習中、生活中給予的壓力,導致情感或多或少有點壓抑,在很久以前還沒有互聯網,人們很多都會以詩歌、短文等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感,更有的是以書信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念與情感。

如今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發達,或多或少相信您也試過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條心情動態,開心的和不開心的,看了場電影就發布條影評,對象發布了動態就趕緊去評論點贊。

這些在社交媒體日常發布的心情動態,就是梳理了自己的情緒情感,表達出來,抒發出來;譬如看了場經典電影,經典著作,發表下心得感悟,這種文字的表達就是對自己的大腦梳理,讓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獲得一顆更清晰的腦袋。

對于我們要寫的作文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同的是,考試的作文有題目要求,或者特定的素材和故事背景,而日常發表的心情動態可隨心而發。


【目的】

近的說,就如日常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短文和小心情動態,發表開心的內容,去旅游玩啊、吃大餐啊,拍個美照配段文字發個朋友圈,獲得朋友的點贊,和羨慕的評論,因此得到一定的量的優越感和存在感,因為有那么多朋友在關注自己,而有部分朋友放假卻還在學習和做兼職。

不開心發條心情,小伙伴都來評論關心一下,噓寒問暖,找個時間一起吃香喝辣游玩去,因而獲得被關心的感覺,這就屬于安全感。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通過文字表達抒發出去,小伙伴因而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情。

再近點的說,就是高考作文,考試需要寫的作文,也是和發表的心情動態一樣,是由字詞句組成的,能夠傳遞作者的情緒,抒發情感思想,表達核心觀點。

就算不在自己面前的小伙伴和考官,都能通過文字感受到您的心思和情緒。


【結果】

意識覺醒,簡言之,就是通過“反復”寫作的不斷思考,找到了自己上進的動力和方向;簡單的說,就是自我驅動力,可以不需要旁人的監督和鞭策都能擁有做好的理由。

寫作的素材更多的是來自于生活,感悟生活的程度有多高,能打動讀者和考官的程度就有多深就好像在社交媒體發布心情動態,短短的心情,能夠引發了不少小伙伴的共鳴,就是這個意思用點心,您寫的作文也能打動讀者或考官,不一定需要華麗辭藻,真情實感更能打動人心。


【情景】

在校園,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寫作就是不斷思考和回憶的過程,這個和學習的過程一樣。記憶,就是記住然后回憶,以寫作也是一種有效學習,能夠重塑回憶,形成觀點,沉淀思想,達到有效學習,得到知識和智慧。

在社會,擁有寫作能力,也是一種競爭力。在學校,寫作屬于必須掌握的技能,而畢業后工作不一定用到寫作,但會寫作的人更有競爭力,譬如文稿、報告、記錄、書信、郵件等等,都需要用到寫作的能力。你會寫作,而對方不會,這就是您的優勢。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譬如人的情志分為:喜、怒、哀、樂、悲、恐、驚,喜樂只占二字。所以我們是能夠通過寫作做到我手寫我心,抒發自己的情感,達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情緒,調節心情,達到自愈。

通過寫作,能得到一篇作品,這篇作品能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水平,一篇能后引起多數人共鳴的作品就是擁有影響力,能影響幾位朋友同樣是擁有影響力。這寫作的影響力,背后指的就是話語權。

寫作能獲得影響力,影響力能獲得知名度,寫作還能獲得獨立思考,讓你擁有一顆與眾不同的腦袋和思想。


------ ?未完 ?待續 ?------


我是梁鑫凌

《思維導圖作文法》作者

微信公眾號ID:lxlingg


《思維導圖作文法》

解禁您的天賦,還你作家能力

解禁天馬行空,還你腦洞大開

解禁教條框架,還你自由暢想


《思維導圖作文法》官網

http://daotuzuowen.com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