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一五) 【原書卷七·三五】
從古講六書者,多不工書。歐、虞、褚、薛,不硜硜于《說文》、《凡將》。講韻學者,多不工詩。李、杜、韓、蘇,不斤斤于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后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注,趣便索然。
六書,首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以及后世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完善周密的條例。它對于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能夠予以充分說明。并對漢字的演化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六書理論”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見。
工書,指擅長于書法。
歐、虞、褚、薛,指初唐四位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河東薛氏西支)。唐朝大臣、書畫家。曾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等職,封晉國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與竇懷貞等人密謀政變。薛稷因知情不報,亦被賜死于獄中,享年六十五歲。工書法,師承虞世南,與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書法家。善繪畫,長于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精于畫鶴,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鶴的形貌神情。杜甫曾見其普贊寺題額三大字,筆勢雄健,有《觀薛少保書畫壁》詩贊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薛稷還具備很高的文字才能,“文章學術,名冠時流。”《全唐詩》中共收錄其作品14篇。有《信行禪師碑》等少數作品傳世。
硜硜,形容淺陋固執。《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說文,指東漢徐慎著《說文解字》。
凡將,指《凡將篇》,司馬相如編撰的字書。《漢書·藝文志序》記載:“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現已失傳。
韻學,又稱音韻學、聲韻學,它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聲,或者叫聲母,也叫子音。在漢語中,聲母特指一個音節開頭的音素。而中國古代所說的韻,和韻母卻不是一個概念。韻的來源是格律詩的需要,可以在一起押韻的字就稱為同韻的字。同韻的字未必同韻母,這是因為押韻的時候是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可以押韻,韻頭縱有差異,也可以不論。同韻母的字又未必同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中國格律詩的押韻,光韻腹和韻尾相同尚且不夠,關鍵的一條是聲調還必須相同,這樣不同聲調的字就不可能同韻了。所以,我們在提到韻這個概念的時候,一般認為它是指包括韻腹和韻尾以及聲調加在一起的一個概念。
李、杜、韓、蘇,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
斤斤,本義指形容明察、看得很仔細清楚,引申為瑣細。指對無關緊要的事過分計較。出處《詩經·周頌·執競》:“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空諸一切,亦有作“空諸所有”。原是禪宗偈語,意思是把一切都看空,一切都拋棄。諸,此處代詞兼介詞,是“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 《列子·湯問》:“投諸渤海之尾。”(=之于)。《論語》:“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孟子·梁惠王上》:“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之乎)?
箋注,即給古書作的注釋。現在所謂的箋注,一般是建立在對前人研究基礎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釋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見,對其進行補充訂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較側重對原文中典故、詞語出處的考證。
索然,指毫無興味。常用詞索然無趣。唐杜荀鶴《長安春感》詩:“出京無計住京難,深入東風轉索然。”
本人翻譯:
自古以來,精通于造字六法的學者,多數不擅長于書法。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不固執于《說文解字》、《凡將篇》對字義、字形、字音的解釋。而研究音韻調學的專家,也多數不擅長作詩。李白、杜甫、韓愈、蘇軾,不斤斤計較于某字在何韻部是何聲調,某句式是否合乎某詞譜。為啥要這樣做呢?因為只有把一切羈絆掛礙全部看空拋棄,而后就能夠以本真神氣一意孤行于作詩過程;作詩時,一考慮到自己的說法是否與前人相符?現翻書籍查找典故以符合詩意,作詩的興趣與意趣便索然全無了。
真老實人言:
估計每個自學詩詞的人都經歷過如此階段:第一階段,自己放手去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只管念起來押韻,不知平仄。寫起來飛快,遣詞造句酣暢淋漓,快意如風。第二階段,知道了律詩格式的平仄、對仗,知道了韻部,知道了詞譜。寫出詩來一對照,就發現不合平仄,對仗不工,詞語不雅,典故不合,還有什么“四平頭”、“三仄尾”的毛病,總之是一無是處,弄得自己想放棄了,或者回到原來自說自話的狀態。第三階段,大量閱讀古詩,極大豐富詞匯,精熟格律平仄,典故拈來合規。我有時覺得,學詩,有點像學習駕駛技術,不經過駕校培訓,也能開出車去,但要安全駕駛,就要經過培訓(自學也是一種培訓),必須達到交規、路況、判斷、處置,一氣呵成,人車合一的境界。假如你每次開車前都把交規拿出來看看,再努力回憶教練的講解,估計你對開車也是興趣索然了,不必再談駕駛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