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兒專題 母親節征文】孩子,讓我再陪你一會兒吧?

(1)媽媽,你走了我跟誰玩啊

"媽媽,你走了我跟誰玩啊?

早上上班,我說完“媽媽要走了”,寶寶含著淚說了這句話。

“我也舍不得你啊。”

不像剛2歲時候那樣每天哭著不讓媽媽走,這時候的女兒,只會撇著嘴說幾句,有時候眼淚忍著在眼睛里打轉。

媽媽,你再陪我一會兒。

媽媽,你給我講一個故事再走吧。

媽媽,你陪我吃完早飯再走吧。

有時候話鋒一轉:

媽媽,你趕緊走吧,要遲到了。

媽媽,你今天不值班吧?

媽媽,你什么時候能陪我一整天?

媽媽,你今天下班了別忘了給我拿書。

每天聽到這些話,心里既柔軟又復雜,酸酸的,甜甜的。

有了孩子,才發現心底里那塊最柔軟的地方是為誰準備的。

每次看到孩子含著淚挽留的樣子,心里就閃過無數次辭職的念頭。

媽媽也想每天都陪著你,陪你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看書,一起游戲。

有時候,卻又看到孩子那么懂事,

“媽媽快點上班吧,我在家跟奶奶玩,我不氣奶奶了。”

“媽媽今天值班,我讓爸爸陪我。”

又高興地和我再見。

(2)想讓孩子長大,又害怕孩子長大

有了孩子,最最想的一件事就是哪天可以不當媽,高高興興地自由玩一天,可是,真的自由的時候,每時每刻卻在掛念著孩子。

就像網上看到的那個視頻,新手媽媽的一天,簡直是每個新手媽媽最真實的寫照。

有了孩子,很不習慣夜里最困的時候醒來,給孩子喂奶,換紙尿褲,蓋被子,盼著哪一天可以睡個整休覺。可是,這一天真的自由了,真的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孩子在身邊,怎么也睡不著。

當孩子哭著鬧著不愿與媽媽分別的時候,自己于心不忍也不能回頭,可是,當孩子不再哭鬧,坦然接受每一次的小別離,自己內心卻似乎又多了幾分失落與惶恐。

這就是媽媽。

一邊渴望孩子快點長大,獨立面對一切,一邊又不愿放手,害怕與孩子別離之后的那種傷感與失落。

迫切的渴望,如今卻成了我們的不舍。

我們變得不習慣,

不習慣沒有孩子的陪伴,

不習慣沒有孩子在身邊,

不習慣沒有孩子的吵鬧,

也不習慣沒有孩子的叨擾。

到底是孩子離不開我們,還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想讓孩子長大,又害怕孩子長大。

(3)父母子女一場,終將還要指向別離。

想起那個電視劇,?有一種憂傷叫做《小別離》,有一種無奈叫做《小別離》,有一種痛苦叫做《小別離》,有一種希望叫做《小別離》。

我們盼著,愿著,我們痛苦著作為媽媽后的痛。

當孩子剛生下來時,有人說,等孩子會走路就好了。

當孩子會走了,有人說,等孩子會說話就好了。

當孩子會說話了,有人說,等孩子上幼兒園就好了。

當孩子上幼兒園了,有人說,等孩子上小學就好了。

.........................................................................

我們一直在等,可是卻忽然發現,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孩子了,在期待與盼望中,孩子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到有一天,我們忽然發現,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就像我們離自己的媽媽越來越遠一樣。

我們才終于明白,曾經的渴望,曾經的付出,曾經的愧疚都已成往事,成長只有一次,而我們還要接受和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別離。

(4)孩子,就讓我再陪你一會吧?

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寶寶不會再說那句,“媽媽,你走了我跟誰玩啊?”

也不會再說,“媽媽,你上班了我想你怎么辦呀?”

“媽媽,你再陪我一會兒吧?”

也許,等孩子出去上大學了,等孩子成家了,等孩子不再需要媽媽的陪伴了,我們心里最想說的是,“孩子,讓我們再陪你一會兒吧?”

陪伴,這個永恒的話題,父母與子女,終究也離不開這兩個字。

可是,陪伴的盡頭,卻還是別離。

自己做了媽媽,才體會到陪伴的真正意義。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在你的身邊,當你需要做自己的時候,我只愿選擇別離。

“媽媽回來啦!我好想你啊!”

下班到家,寶寶高興的跑過來,讓我抱在懷里,不停地親。那種喜悅,那種開心,那種小別離后的相聚,更讓人心喜。

又是上班時間,我只想說:

“孩子,就讓我再陪你一會兒,給你講完這個故事再上班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