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我家的“飯桌精神”

最近去食堂吃飯看到一些令我有些討厭的事情。

去西苑的餐廳某個窗口打飯時,看到一個大叔伸手到菜盆子里去拿菜,然后看著周圍人無視的目光放進嘴里,然后再繼續。昨天在東苑吃早餐時看到一個阿姨去拿油條吃。其實阿姨們早晨喝湯吃飯我內心是很贊同的,因為他們很早起來就要準備早餐很辛苦,而且吃飯也吃的晚。但這位阿姨的行為確實有些讓我討厭了。

她走到放油條的桌子上,當時總共放了三個大盤的油條,她一個一個用手捏捏這個,捏捏那個,拿起放下,有拿起另一個又放下,她這個樣至少來來回回五六次,我就站在那里看著她,心想你這樣別人怎么吃?

吃飯完去教室的路上就想起我們小時候吃飯的時光。那時候一家五口坐在一起,小時候一般是爸爸做飯,我們等著爸爸來了才能吃飯。直到長大了,懂得思考了,才明白小時候爸媽教的那些東西其實很重要。

比如吃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等長輩入席了才可以吃。姥爺去了,或者姥姥在的時候都是這樣。爸媽會第一碗飯端給他們,給他們做些他們能吃到肚里又覺得好吃的飯。吃飯坐的位置,也要讓長輩坐在中間或正中位置以視尊敬。

在吃飯時,小孩子即使喜歡某一道菜也不可以不顧其他人自己拼命的吃。像上面的大叔、阿姨的行為,如果是出現在家里的飯桌上,我爸一定會大聲吼人的。吃饅頭如果自己吃不完一個一定不可以糟蹋一個,可以掰開,能吃多少拿多少。再者吃飯時不可以在菜里翻騰,只挑自己愛吃的,這樣將菜翻了一遍別人怎么吃?按他們的話說就是“吃飯要有人樣”。

如果做了一道比較珍貴的飯菜,比如魚肉之類的,沒有說哪一個人吃不到,一家人坐在一起是一定要分享的,也不會有那個人吃的特別多,而另一個人吃的特別少,大家似乎形成了一個契約,根據自己個人的量“吃夠了就不會再多吃一個”。比如一盤有十個大龍蝦,我們家五個人,那么每個人就是兩個,誰也不會主動多吃。除非我媽不舍得吃,說自己不愛吃留給我們。那誰想多吃就多吃。

吃飯時,不可以剩飯根——也就是碗里只有一口飯必須吃干凈。也不可以“吧唧嘴”,吃飯時嘴里有東西也不能沖著人說話,要打噴嚏或者咳嗽時到一邊去,別待在飯桌旁。

小小的飯桌,讓我深有感悟,這是在我長大之后的一點點思考。小孩子小時候什么也不懂,家長的一些小小習慣可能會影響到今后踏入社會的一些行為。我來自農村,父母大半輩子也都在農村生活,但他們言傳身教的這些習慣我們家里的孩子 至少出了家門也仍然記得。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輩一輩人傳下來的“飯桌精神”。本來想寫“中國的飯桌精神”,心想這個題目太大了,我沒見過多少世面,怎么能寫出這樣的格局?有時候我很慶幸我生長在一個有兄弟姐妹的貧困之家,這樣的環境鍛煉了我這顆敏感的心,在貧困中有些“傳承”一直燁燁生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小馬過河的故事主體很簡單—— 小馬要過河,老黃牛很淡定的說河水很淺,剛剛沒過小腿兒而已;小松鼠很緊張的說河水很深,...
    丹說文化閱讀 2,510評論 0 1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可以像今天這樣,我們通過一部手機或者一臺電腦,真正實現了全球化的“人以群分...
    木木木俠閱讀 482評論 0 2
  • 徐夏初閱讀 28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