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是:“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但實際上,你之所以有現在的性格,都是長年累月的選擇過后,慢慢疊加出來的。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只是表層的一種體現而已。
但其實“性格”或者“命運”,都是由你的價值觀決定的。
所以啊,每天抱怨自己的性格不好,進而抱怨自己的命運,實際上是于事無補的。順便說一句...我確實認為性格有好壞之分。
但,價值觀又是什么?簡單的描述一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關注的各種能力,其實都是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不論我們說的是勤奮還是努力,其實都是做完選擇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說選擇都是發生在行動之前的,當選擇錯誤,水平再高也是于事無補的,效率再佳,越做越錯,速度再快,也只是早死早超生而已。別過度解讀,閱讀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把理解限定在一個恰當合理的范圍之內,至于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能想到有些人會拿一些事情舉例子“正確的人能把錯誤的事情做對”,事實上我認為說這種話的人一點都不負責任...我沒見過誰把錯誤的事情做對過...倒是見過很多能力非常牛逼的人(而且還有很多牛逼的人在一起)在做一件在我看來都是錯誤的事情的時候把自己都搞傻了...
做好選擇題,才是做好解答題的大前提。
幾年前我在思考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的時候,經歷過幾個階段:
1.都重要,如果只能選一個,那就努力吧。因為那個時候的我幾乎沒努力過,當然也覺得自己沒成功過什么,因為沒努力過=沒成功,我很輕易的換算成了努力=成功;
2.兩者不應該做比較,因為選擇和努力本質上是一個先后的問題,而不是重要程度的問題;
3.選擇更重要。殊不知我們在面臨這道題的時候,本身就是在做一道選擇題,然而還恬不知恥的說什么努力更重要;
4.選擇重要。因為選擇做正確的事情,就算不努力,你還是往前進的...而錯誤的路,只會越努力越糟糕而已,若是那失敗的經歷算是成長,也只是聊作安慰罷了。
最后這個階段的思考代表了我現在的想法。
我們平時在做選擇的時候,很少是在好與差之間選擇。如果一個選擇什么都好,另外一個選擇什么都差,那其實不存在任何選擇,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應該怎么做抉擇。
我們通常碰到的情況是,一個選擇有好也有壞,另外一個選項同樣如此。而我們在當前并不能知道哪個更好,還記得前面說的價值觀的定義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這就是我們需要不斷磨練甄別出“更好”甚至“最好”的能力。當這個能力不斷強大,你會發現,選擇并不難,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后的自然結果罷了。
我們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選擇出來的。選擇的基礎是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是由一個個概念和方法論組成。再說一句,價值觀就是可塑造的,這個推理不會有問題——命運就是可塑造的。(量子力學的不確定論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利的佐證)
笑來先生和其他老師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相信一切聰明、性格、命運都是后天塑造的,對于天才嗤之以鼻,就算個體之間天生有一定的差異,那差異和后天的訓練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客觀的評價是真實存在的
我曾經覺得,每個人對別人的評價都是帶有個人色彩的,這難以避免??墒蔷褪怯羞@樣的人,他們可以動用元認知能力跳出自己的世界,僅僅靠著合理性來判斷,他們可以克服以偏概全,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以偏概全的人什么樣呢?多去看看知乎就好了。這是在價值觀養成的過程中唯一的陷進。
其實這里還想到一個“換位思考”的問題,換位思考其實并不是換在另一個人的位置上思考,更多的情況是換在一群人或者說一類人怎么思考。
用笑來先生的總結來結束今天的復習:
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
于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在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回避的陷進只有一個——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