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餐廳的飯菜好吃,是核心競爭力。但是在核心競爭力之外,裝修做的好一些,同樣有助于吸引顧客。走進任何一家餐廳,從裝修設計到服務人員的言談舉止,都會營造出特定的氛圍來,影響人們的就餐體驗,最終影響到商家的收入。銷售商品的門店同樣如此,良好的裝修、服務等營造的氛圍,能夠將商家的價值和品牌主張傳遞給消費者,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
互聯網產品對于用戶來說,就是一家餐廳、一家店、一個廣場等等,氛圍同樣重要。合適的氛圍能夠推動用戶目標和商業目標的達成,建立用戶對于產品的認同感,增加粘性和提升轉化。我們常說一個產品的「調性」,氛圍本身就在體現著產品的調性。
某個出售海外時尚商品的互聯網產品,有用戶反饋不敢在上面下單,為什么呢?因為用戶看界面、內容里面的圖片,就覺得有些「山寨」、有點土,和平臺上的商品調性一點都不匹配。因為平臺本身的品牌知名度還不高,并沒有足夠的信用背書,讓用戶越發懷疑這里的可信度。視覺上平庸的界面,也讓用戶懷疑平臺推薦商品的品位。這一切都抑制了用戶的購買轉化,想象一下路邊攤賣奢侈品的感覺,人們只會認為這些是假貨,就是因為氛圍的差異。
營造產品的氛圍,最重要的是要用戶關鍵體驗路徑上的各個點。所謂關鍵體驗路徑,是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主線,大多數用戶行為在這里發生。關鍵體驗路徑并不一定只在產品之中,而是從用戶認知產品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對于以移動應用為載體的產品(互聯網產品有各種各樣的載體,例如公眾號等等),用戶可能從各種渠道上面了解到產品,社交網絡、應用商店等,可能先看到了圖標,然后是應用的名稱和簡短介紹,然后是界面截圖,然后是詳細介紹,再然后是用戶的評價等等。產品所要傳達的訴求,在這些地方就會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被用戶認知到。這里面每一個點都要精心考慮,因為每一個地方的差異,都可能會影響到用戶由認知到獲取、到進一步體驗的轉化率。特別是這其中的圖形內容,例如圖標、截圖,直接決定了用戶的視覺感受,這是營造氛圍的重要一步。
當用戶打開應用時,又需要區分新用戶和老用戶。對于新用戶,第一次打開應用,從閃屏到新手引導,到第一次看到的內容,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次視覺和內容呈現,都需要考慮如何打動用戶,營造出需要的氛圍。新用戶隨時有可能流失掉,我們只有非常有限的機會。
常常被忽略的是第一次的內容呈現。要抓住新用戶,讓他們感受到良好的氛圍,可以通過更細致的策略來優化新用戶最初看到的內容,將最有說服力的內容呈現出來,而不是對所有用戶不加分別的對待。即使在高度個性化的產品中,新用戶所面對的內容也有可以優化和特殊對待的空間。
氛圍的營造需要功能、交互、視覺、內容的層面共同作用,并不單純只是外觀的問題。同時,每個產品定位、用戶群不同,需要營造的氛圍就會有差異,最重要的是合適。
例如,有些產品需要突出的是資源多,那么用戶進來時,需要能感知到的就不應該是簡潔,而是大量的信息內容,是多和豐富,相應的功能、交互、視覺和內容,就都應該能夠把多的氛圍營造出來。交友類的產品,需要突出的是有吸引力的異性,并且有社交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同樣也需要把這種氛圍營造出來。
氛圍需要時間來調整和打磨。例如電商類的產品,選品本身會決定產品的氛圍。某電商平臺,一開始的選品整體偏低價,后來希望將整體的定位向上調整,但是氛圍仍然是找便宜貨的感覺。這時先上一部分相對高價的商品,開始的時候這些商品的轉化率并不高,看起來是虧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開始逐步接受,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再配合界面、宣傳文案和風格的逐漸調整,最終用戶對于氛圍的感知被成功改變。當然,這樣的調整本身是非常大的挑戰。
這是我正在寫的系列連載文章,關于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設計的思維方式。在過去的10年里,我一直希望探索產品背后的本質規律,為做互聯網的人們(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運營、管理者等等)找到一個可以共通的思維框架,當我們一起討論問題時,能夠有共同語言,這會是產品語言或者設計語言。
如果你是一個管理者,你提的需求可以不是「簡單大氣國際化」,而是更具體的「界面需要體現出層次,區分優先級」,如果你是一個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運營,也能夠為每一個產品和設計決策找到依據。這是戰術層面上的戰略思考,通過一些具體的點來幫助我們更好的改進產品、改進產品的用戶體驗、運營效率甚至推廣、傳播和變現效率。
專業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