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被別人問:某某,你長大了要做什么???我們那時會以我們有限的對世界、對周圍生活和環境的認知,興奮的回答:我想要當一個科學家, 我要當兵,我要當老師,我要開飛機,等等。一者,在二十年以后,幾乎所有人所做的都不是自己小時候夢想要成為的工作。我不知道現在的00后、10后小孩子如果再問他們,他們會怎么回答,可能答案會更加豐富,因為他們接觸的信息更加多。我就在想,為啥沒人說“我將來想當一名農民”或“我想當一名工人”呢(我猜父母會覺得丟面子 從而糾正他們)?還有一點更奇怪,為何我們所說的都是有具體的標的,比如科學家、大官,很少有對想法的具體描述呢?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我們離開家庭走入大學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真正意義上開始進入社會了,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嘛。這時候,我們還是帶有一部分憧憬和期望的,比如說同學之間談論起來還是會說到畢業以后想做什么。這時目標會比較分散,因為大家見識的多了,認知的世界更廣闊,可選擇和追尋的更加清楚。即使這樣,畢業多年后,大家再聚首,會發現很多與當初想的都不一樣。
踏入社會,受到現實環境的制約,受到周邊人的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又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模仿別人行為的能力是超強的。于是,在追波逐流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習慣了環境和社會給予我們的,認命也好、不服也罷,隨著時間的流逝,終于把兒時、大學時的夢想給選擇性的遺忘了。
我不想妄自評論何種活法更好,做什么工作對社會價值更大,賺錢多少與價值大小是否有關,這些留給時代和歷史去評論,且不費腦細胞。但我覺得,如果每個人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評價的標準,不妨用這個標準試一試:我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 如果自我評價能得到正向的得分,那就值得肯定。360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出身,不管先住那個群,我們只要始終用這個標準來度量自己,來要求自己做的更好,就是值得肯定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