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男一叫丹佛.摩爾,易怒、危險,他從小沒受過教育,目不識丁,每天不停為“主子”撿棉花,但積蓄始終是零。后來,他跳上了路過的火車,期間被關入獄,四處流浪,成為一名流浪漢,流浪的生活使他封閉自己,逞兇斗狠,人人對他敬而遠之。幾經波折,后與男二及其妻相遇,改變了自己及對方的人生。現在丹佛是一名藝術家,公開演講者,流浪漢服務志愿者,并且被當地居民譽為“年度慈善家”。
男二叫朗.霍爾,是一個百萬富翁,從一個賣罐頭勉強維持生計的無名小卒到投資銀行,再到買賣名畫,跨國交易。他在好萊塢有大莊園、畫廊及歐式古堡。因他的妻子資助幫助流浪漢們,并在夢里夢見丹佛,朗與丹佛接觸并成為生死之交。在其妻忽然離世后,是丹佛幫助他重找到生活的信心。
男二的妻子叫黛博拉,是一個獨立有思想有信仰的善良美麗女人,在他丈夫從平明百姓變成百萬富翁時她沒有迷失方向,始終執著追求心靈,追求幫助他人。后來因為她的提議,她丈夫與她一起資助流浪漢團體,而后黛博拉卻忽然在檢查中發現得了癌癥,經過奮力治療也于事無補,最后在臨終前,丹佛找到她,告訴他自己愿意接手對于流浪漢貧弱團體資助這項工作,她才安心離去。
這本書是我利用兩天瑣碎時間一口氣讀完的,期間正值夏日酷暑,午休時找了間稍微涼爽的辦公室,放了周董的歌,邊聽邊看,看到小說高潮部分,眼淚參雜著汗水流下。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復,如果這是本小說,也許不會多精彩的難忘,而動人的點在于它的真實性。
朗與黛博拉是大學時相識的,畢業時,黛博拉從一個漂亮又愛斗嘴的獎學金學生變成了迷人、受過教育,充滿自信而又風趣的女人。他們隨后戀愛結婚生子,一切進展的很順利。
直到朗的事業進入成功時期,朗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他的妻子在追求心靈。朗把時間奉獻給賺錢,而他妻子黛博拉則花無數時間在為貧窮的人祈禱資助。他們各自追求自己的愛,沒過多久,就像大部分過了蜜月期的伴侶一樣,他們各自的愛就不再包括彼此。
后來,朗遇到了一位年輕的金發碧眼的畫家,便多了一杯紅酒,多了別有含義的沉默與眼神。也許在婚姻處于貌合神離的時期,也就無所謂是畫家是歌手還是詩人,總之撥動心弦的人在你心無所屬時總會出現。
婚姻進入瓶頸期,朗后來主動和妻子攤牌,不知道如果是現實的我們會怎么做,黛博拉得知丈夫的外遇后,兩人大吵一架,然后找牧師談心,得知彼此心里其實還有對方,只是都累了愛就淡了。兩人達成一致要解決矛盾。黛博拉主動給那位金發碧眼的畫家打電話,“我是黛博拉,朗的太太,我不會因為你跟我丈夫的外遇而責怪你,我沒有扮演好他想要的妻子角色,我愿意負責。我決心要當一個對于朗而言最好的妻子,如果我做的好,你就不會再有我丈夫的消息。”
圣.埃克蘇佩里說,誰都有過年輕的時候,就是,還沒變成大人的時候,青春可以滴出水來,朝陽遍山,每個早晨和黃昏都想寫詩,心里充滿愛情。
而愛情和世間萬物一樣,沒有永遠的保鮮期。
我在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怎么做,會有大吵大鬧會有逮小三會有變前夫。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不知道。但我由衷欽佩黛博拉,一位智慧女性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有足夠的尊重與理性去解決問題。
經歷了那場外遇風波,朗與妻子開始重新戀愛,他們去咨詢溝通,去嘗試了解并參與對方感興趣的事,兩個人的感情逐漸回溫,后來生死相依,到黛博拉發現癌癥臨死時,朗痛不欲生,黛博拉忍著劇痛召開了小型家庭會議,告訴孩子,要允許爸爸戀愛,并悄悄告訴丈夫,即使是她,那個畫家,也可以。雖然那已是很多年前,現在朗的心中,只有他唯一的太太。
丹佛一直流浪為生,在商業街上聯合勸募會的門口睡了好多年,每天早上,里面工作的一位女士都會給他一個三明治,而在勸募會旁邊就是一間教堂,多年,教堂的人從來沒有看過他一眼。
《圣經》說,上帝不會因為我們愛我們自己原本就想愛的人而稱贊我們,不會的。我們去愛不可愛之人才會受到上帝稱贊。
很多人捐獻幫助貧弱群體,而這么多年,我們又看到多少受捐者拿著被資助的牌子在鏡頭下在閃光燈下露出微弱的笑容。
真正的關心從來就不是刨根問底,從來就不是敲鑼打鼓。愛就是愛,是不帶任何附屬條件的。而我們真正的愛,我覺得應該從尊重開始,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被標榜成善人才有的儀式。
故事沒有結束,因為生活還在繼續。
套用書中最后一段話來結束這篇讀后感,事實是,無論我們是富是貧,或是介于中間,這個世界都不是我們最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從某個方面來看,我們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步走回家。
所以,時間有限,請用余生變成一個你喜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