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世界正在快速發展,大多數人恐怕都還不清楚互聯網在做一件什么事。今天我試著來理一理。
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分成像微信這類大的社交平臺,以及像淘寶這類購物平臺,和像美圖秀秀這類分享平臺。但自2017開始,抖音快手開始廣為流傳。他們的成熟,帶動了陌生人的交流網絡。讓很多不熟悉的人,也可以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像朋友圈,但又能讓更多人看見,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分享欲望。
像小紅書,簡書這類分享平臺也都是2010年后出現的。它們引領了一種人人分享時代的到來。因為前期的平臺只是極少一部分人分享,而越過某個點之后,變成了人人分享,很多平臺都不得不改革,用機器自動篩選內容取代人工選擇。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某些網絡名人的粉絲轉化率。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內容大爆炸的時代,不缺內容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思考“怎樣找到更優質的內容”卻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了。
我們處于一個人際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共性很好找,但如何看懂機器卻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僅僅像簡書上的某些人那樣通過加入各種溝通群,來相互點贊,提升文章的曝光度不是一個很有效地辦法。就像我之前說的,機選的機制已經讓很多坐擁十幾萬粉絲的“網紅媒體人”都失去了競爭力,如果普通人再通過“點贊,評論,關注”這種取巧的方式來獲得粉絲,恐怕后期不考慮流失率的情況下,轉化率也會很低,就又進入了一個半熟人的社會。
回過來,我們看一下簡書,某些大咖的粉絲近三十萬,但文章的閱讀量卻只有三百多,兩者的差距足以讓人感到震驚。再看看轉化率較高的“彭小六”“萌薇”,他們的內容本身就偏干貨,而且特別會取題目,才勉強保持一個近萬人的閱讀量。
不單單是簡書,在小紅書上也是一樣的,網絡紅人的轉化率極低,而且粉絲的針對性很強。比如“糖水有魚”是讀書博主,她發的“好書推薦”之類的帖子點贊,收藏量很大,但是如果她發成別的帖子,就基本上沒多少人看了。
我覺得以上這種現象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做個理性分析的話應該如下:
(1)網絡由單向分享,變成雙向分享,由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
(2)雙向分享的內容呈爆發式增長(即人人都是自媒體人),網絡平臺的人工篩選機制受到挑戰。
(3)大量平臺開始改革,用機器自動選擇取代人工篩選。
(4)網絡博主的地位受到影響,再也不會因為編輯的首因效應出現偏心現象。
(5)機選的這個系統開始受到很多普通人的關注,他們通過加群,采用“點贊,評論”的形式增加文章曝光度,吸引粉絲。
(6)可能上一個階段的某些普通人也能成功轉型網絡博主,但畢竟通過加群,互幫互助的形式難以為繼,而且粉絲也不是傻子,如果沒有實用的內容輸出,將流失大量的粉絲。
以上是整個陌生人網絡社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最終的問題將回歸到“網絡是否會放大贏者通吃這種現象”。
如果真的像《失控》那本書寫的一樣,又該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會有哪些機會與挑戰等待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