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太多古鎮,而且總覺得小橋流水的景里少了點果敢和利落,就像江南三月的雨,纏綿悱惻。
路過嘉興,想起很多年前的夢想,當時不知從哪里知道烏鎮這個地方,一直念叨著想去烏鎮走走,如今剛好過來浙江,便想著順便滿足當年的自己。
來烏鎮前,看了遍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似水年華,忽視故事情節的俗套和演技的捉急,只想簡單了解一下烏鎮,卻被劇里的畫面牢牢吸引。
或許是身邊的生活節奏太快,而似水年華里的烏鎮平靜而緩慢,就像一位飽含智慧的大師把故事娓娓道來,讓我每次看的時候都會被感動。
故事里的人物有烏鎮的圖書管理員文和齊叔,活潑可愛的默默,烏鎮的導游勁還有從臺北過來工作的設計師英。
齊叔在烏鎮等了瑩一輩子,文和英一見鐘情卻無法相守,兩人隔著烏鎮到臺北的重重山水思念成災。
這是黃磊鏡頭下的故事。
不去評價這部電視寫得怎樣,拍得怎樣,只去聽故事就好。
看過別人鏡頭下的烏鎮,聽過那些發生在烏鎮的故事,于是對烏鎮突然充滿期待。
期待著去看看那座恒古不變的城,看看那些如河水般緩緩流動的時光,看看那些波瀾不驚的生活畫面。
原來覺得烏鎮就是個普通的鎮子,和周邊的西塘周莊南潯同里相類似,現在卻覺得烏鎮是個歷經滄桑歲月的年輕人。
一千多年的風雨飄搖,走在烏鎮的石板路上,仿佛還能依稀看到當年的水鄉文化,仿佛能看到當地人利用這方水域慢慢搭建實木房屋,慢慢形成集市發展經濟有了一定規模,再慢慢年輕人搬離只剩下老人,最后慢慢有了商業化的新鮮血液,成了現在我所看到的烏鎮,既古老又年輕,既簡樸又繁雜,每一片磚瓦都是歷史,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
我在烏鎮總有意走得慢點慢點再慢點,想要感受從前那種時光很慢車馬很慢的光陰。
坐在水邊的長椅上,很想就這樣靠著發一場長長久久的呆。
或許是看了似水年華的緣故,我總覺得烏鎮是個用來懷念的地方。
游人來來往往,劉若英曾說:烏鎮,來過便不曾離開。
總有朋友問:烏鎮好玩嗎。
我習慣答:要看個人。
沒來烏鎮前,我都不知道我的內心原來那么浮躁,當踩在青石板路上,看著搖櫓船吱呀吱呀地慢慢劃過,晚冬的枝丫稀稀落落,站在粉墻黛瓦的深巷里,讓人有種穿越時光的錯覺,整個烏鎮仿佛寂靜無聲只剩一人,走在孤藤老樹昏鴉的畫面里,走著走著,才慢慢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來慢慢走走了,一直以為自己目標堅定內心平靜所以一路腳步鏗鏘,走進烏鎮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平靜和堅定。
有個小屋,臨水而居,屋旁柳條垂掛,門前放著長椅,和老朋友坐著閑話家常,家里擺著木制縫紉機,染布坊里藍印花布隨風飄揚,三白酒坊里醇厚綿甜的酒味余香不絕。
這是烏鎮的生活。
烏鎮分東柵和西柵,我在東柵待到了黃昏時候,見到了東柵的黃昏和西柵的夜色。
烏鎮的黃昏凄美得可以讓夕陽下的游人潸然淚下,來來往往的都是過客,烏鎮就這樣靜靜地看著,看著一批批的客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穿越千年的青磚青瓦里藏滿了人們的斑斕故事和錦繡華章。
很多人帶著思念帶著愁情過來烏鎮,很多人坐在水邊把心事講給風聽,這些陳年的往事和遙遠的想念都收在烏鎮或長或短百轉柔腸的巷子里。
這是烏鎮的故事。
治愈這些歲月痕跡的是烏鎮的美食,姑嫂餅,青團,三白魚,醬鴨,東坡肉,蔥包儈,定勝糕,吳媽野菜餛飩,梅菜干燒餅,嘉興粽子,抗白菊,三白酒。
很多旅客,帶著破碎的心情來烏鎮,卻被烏鎮的美食治愈,帶著滿足的心和胃離開。
入夜的烏鎮,更是從容低緩,岸邊的燈光倒映在水上,風吹過水面,仿佛整個烏鎮都星光點點,水邊的柳條,輕輕地搖,晃著歲月的痕。
朋友問我以后還會不會再來烏鎮,我猶豫很久,想起劉若英在似水年華里說她從不故地重游。
或許會再來,也或許不會,有些景色看過一次就足夠,有些故事聽過一次就好,看過烏鎮的清晨黃昏和夜色,感受過烏鎮的平靜和緩慢,聽過那場關于烏鎮的百轉千回的故事,烏鎮便永遠都在我心里,無所謂再來,因為我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