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感謝這兩周沒有開車的日子,在公交車上聽完了《百年孤獨》。幾年前就拿著在幾年前的幾年前就買了的《百年孤獨》,孤獨這個詞匯總是有魔力的,或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而這種差異感覺就是自己獨特的那份孤獨,看到書名,就像會有想買想讀的沖動了。孤獨前面還加了“百年”,魔力值又大大的增加。
? ? ? 看完后,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在豆瓣上看到一段這樣的評價,我覺得比較貼切,因為百年孤獨,真的不止是那么膚淺的個人感受。評價說:“百年是一人的一生,也是所有人包括地球的一生,我們這個星球就只是茫茫宇宙中孤獨的一顆,所有的尋找同類的手段只是我們打發時間的多種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我們希望找到同類,以擺脫這與生俱來的孤獨,等到找到了,才會發現孤獨也一直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中。靈魂、天堂、輪回都是我們在擺脫孤獨中臆想出來的詞匯,心底里我們都在尋找永生,以求找到擺脫孤獨的安息。而實際上,這永遠也達不到,百年又百年,最后就全部毀滅吧,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 ? ?無法用正常的思維來理解《百年孤獨》荒誕的家族人物故事,流水般快節奏的講述,應接不暇的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名字里面畫著人物關系圖,在努力著追著奔跑中的筆者的思路,已經無暇思考太多,似乎也沒有什么值得思考,偶或某一瞬間有點豁然開朗,茅舍頓開的覺悟,但下一分鐘有繞進了流水的敘述之中。
? ? 《百年孤獨》里,烏爾蘇拉似乎并不孤獨,“孤獨并不自知的人才是正常人”,總覺得很有趣。生活被瑣事主動或者被動的填滿之后,人就會變得孤獨并不自知,無所謂什么快不快樂,沒時間向內探索。我經歷過孤獨,迷惘而孤獨,也走進了孤獨并不自知,因為每天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無所謂快不快樂,但總是比迷惘而孤獨更好與這個世界相處。
? ? ? ? ?孤獨是什么?《百年孤獨》想要表達什么?在100多年中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兒童的嬉戲、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狂躁、中年的多彩以及老年的宿命,最后都無一例外的走向死亡,死亡終將孤獨毀滅。孤獨給他們帶來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這也是為什么結局讓他們毀滅的原因。馬而克斯在最后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想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愴,更是一種改變自身性格和命運的希望——對拉美,對哥倫比亞,對他自身。
? ? ? 孤獨,意味著什么,是自由也是毀滅。
? ? ? 理順百年孤獨的人物關系,全靠下面這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