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微博大V呢,叫作“和菜頭”
前段時間,他辦了一場”慈父杯“微博作文大賽。 形式和當年的留幾手一樣,網友投稿,他來點評打分。
為什么叫”慈父杯“呢?,恰恰是因為他太不慈愛了,我們來看看他都是如何評價網友的作文的:
當然,更毒舌的還有很多。
文學夢可能是最普適的夢。因為它看起來最沒有門檻:誰還不會提筆寫兩句呢。
但它也是最容易產生錯覺的一個夢。
理工科搞發明創造,程序員編寫代碼,生物化學搞研究,一跑,一測,一試用。立馬知道這事到底成沒成。
但寫作文不一樣。人若是投入了飽滿的情感創作出文字,絞盡腦汁博古論今。自己讀來,不免覺得感情充沛,行云流水。
但別人讀起來,卻很可能像流水賬,像天書,像和尚念經。
對我來說,若是寫事物,難在用極準確的語句把事情說明白。
我們隨意翻開《邊城》,挑選開頭第一段話:
“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可是全文最最普通的一段話。毫無修飾手法吧?每個字都認識吧?可是合上書,這么不起眼的一段話我們就是寫不出來。要么羅里吧嗦廢話太多,要么毫無生趣令人乏味生厭。要使每個詞語的位置都妥帖,一個字也不多余,娓娓道來,令人有興味讀下去,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怎么就那么難呢?
若是寫感想寫心情,又發現啊,要引起別人共鳴是一件蠻難的事情。
葉圣陶在書里說,“語言的發生是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鳴出內心的感興”,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說來奇怪,人的情緒左不過是喜怒哀樂愛恨嗔癡,可盡管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與心情,空有真情實感,文筆不好,還是很難引起別人的共鳴。
情緒總是大同小異,“感受”卻真是一件很私人的東西。
內心感情要豐富,文法技巧又要好,挺難的。
所以,雖然“和菜頭”對網友的作文評價很尖銳,還挺刻薄。你讀下來,卻不得不表示同意。
就像初學畫畫者一樣,其實對于自己的畫作在比例、透視方面出了問題,是很難發覺的,還覺得哎喲不錯,自己畫的蠻好嘛。
可是即便是一個根本不懂繪畫的觀眾一看,他可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但卻知道嗯,有點不對勁。假如和名家的畫作放在一起,那就誰都看出差距所在了。
所以,當我跳出來作為讀者又看了一下自己寫的東西,覺得很不好意思。感覺和菜頭每一句都在說我。
我本來很玻璃心的。但后來我閉上眼睛想了想,怕他個鬼,反正大家都寫的這么差嘛。
寫作文的人是很不少的。截止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注冊總量是2000萬個,假如按一人一號算的話,平均每70個人就有一個人開通了公眾號。
但目前還在活躍的公眾號只有350萬個。
其中應該有300萬個公眾號和我一樣寫的沒什么水平,默默無聞,全靠朋友捧場閱讀。
所以只要堅持還在寫的號,就已經贏了80%的人吧?
我為什么會想要試著寫些什么呢?
一是因為不知從哪天起,我變成了一個極其詞窮的人。詞窮到什么程度呢?平時聊天,會出現頻繁的停頓與空白,要尋求別人的幫助:”你知道那個東西叫什么嗎?哎呀就是那個東西“
我媽對我,還停留在我小時候作文寫的不錯的印象中。可是她不知道,其實從上高中以后我就不會寫作文了。
高中寫作文的狀態是什么呢,絞盡腦汁,牛頓,高爾基,達爾文,今天究竟要用誰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寫愛因斯坦數學從來沒考及格過,但揚長避短,依然成為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從而論證一個人即使有缺點也能成功!
后來語文老師吐槽我,亂寫!哪里會有數學很差的物理學家?
啊,過分了哦,這么認真。
高中畢業后終于不用寫名人名言了,開始沉浸于不需要邏輯的情緒表達。
看到湖里肥肥的大白鵝,嗚嗚嗚連只鵝子都過的比我好,好難過。抬頭看到天上的月亮,嗚嗚嗚春花秋月何時了,好難過。
再后來吧,誰還在記著寫作文這件事啦?
看書也變成不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每天都有無數新鮮的新聞、資訊輔天蓋地而來。每個人都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一個小時能讀八百個新鮮事,看本書卻要花兩三天,性價比太低啦。
但是呢,表達能力是一個你不用它,它就越走越遠的東西。許多詞語也在腦子里像被橡皮擦掉了一樣。
碎片化的輸入帶來的是碎片化的輸出。說一句話可以,說一段話有點吃力,若是要完整地表達一個觀點,那可得好好撓頭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作為一個社恐患者,其實心里挺擰巴的:不愛和別人聊天,可是又有表達的欲望。
我的朋友本來就屈指可數,還保持聯系的就只有一個。朋友和自己不在一個城市,也有自己的生活。那么你的話要對誰說呢
你知道在過去的生活中我遇到過很多人,叭啦叭啦什么都要傾訴給你聽,可是等你想說的時候,人家嗯嗯哦哦敷衍著。久而久之就更斬斷了說話的欲望。
那就把想說的話寫出來吧。
雖然說的不準確,說的不動聽,不有趣。可是從頭開始,試著寫一寫,慢慢兒的,總會寫的更好一些的。
為了有個可以表達的出口,所以我開了個公眾號。其實每次寫完一篇都很開心,可是同時又擔心完啦完啦,會不會堅持不下去啦,這是不是最后一篇啦。怎么對得起我的46個關注者啊。
其實吧,即便把想說的話寫出來,并沒有帶來什么實質的改變。生活還是那么個生活,事兒也都還是那些事兒,煩惱一點沒淡,糟心事一點沒少。? 但有個好處是,當腦子里想著可以寫些什么呢,該怎么寫呢,心里便少了一些空間和時間給那些“唉真沒意思”的念頭。
就好像,當我有快遞還未收到時,心里充滿蓬勃的期待;
當收到快遞當拆未拆時,摩拳擦掌亢奮激動;
可是當快遞拆完甚至東西用了一段時間以后,就又回歸了麻木。
所以,讓自己對某件事情有所期待,讓自己一直能有快遞在路上,大概就是做這件事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