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一一淺議劉姥姥身上的閃光點
? ? ? ? 青年時讀《紅樓夢》,總被曹沾詩化了的小說浸染,總以為那“滿紙荒唐言”已被我讀懂了“其中味”,總以為那里有我喜歡的瀟湘妃子和怡紅公子的愛情故事,有金陵十二釵形形色色絕品的美艷及凄婉的故事,去贊海棠詩社、去賞櫳翠紅梅;似在滴翠亭看“楊妃撲彩蝶”,似在香冢前任“飛燕泣殘紅”:去享受那鮮花解語的良宵和美玉生香的靜日……且常以二百余篇的詩詞曲賦為看點,以“萬艷同悲”的鮮活人生為視覺盛宴。然而,當自己年屆不惑再重品這“紅樓一夢”時,卻忽然感到,自己當年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忽略了更多曹公對善良的感知,在那滿紙的“荒唐言”里,還有那么多的是對形形色色人物的讖語。正所謂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脂硯齋曾有這樣的批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可見,出生貴胄、鐘鳴鼎食之時,對人生的感悟只有麻木和迷茫;當盡享榮華富貴之后,或流落街頭、或身陷囹圄,方能對人生有一個更深刻的解讀。我想,曹公也一定希望,后人能從這部嘔心瀝血的巨著中,真正地體味他的所指。幾百年后,也真是慚愧,自己這樣一個愚昧的讀者,竟也未能脫俗,沒能體會到作者的用心。
? ? ? ? 于是,重溫原著的部分章節,雖然沒有了初讀時那么多的新奇感,但思路卻因劉姥姥而多出了許多頭緒。最初,我讀《紅樓夢》一直單純認為,十二釵是文中的主線,這也大約是因自己當年正值芳華,更能接受那一張張冰清玉潔的臉、更喜歡一個個行姿優雅的身有關。如今再重讀,我竟頓然悟到,作者不僅僅是歌“停機德”的寶釵的賢淑,也不僅僅是頌“詠絮才”的黛玉的聰慧,更不僅僅是憐“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熙鳳的“大廈傾”的悲涼……而是還有一位貫穿全書的那位似乎是被丑化了的人物——劉姥姥。表面看,她是一位四大家族中王氏家族的遠親,是一位只靠幾畝薄田度日的孀婦,但她在這部書里上演的角色,卻極不應該被忽視。我覺得,在劉姥姥身上,確是有著值得我們今人重視、學習的閃光點。
? ? ? ? 盧梭說過:善良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在原著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有一段劉姥姥的正戲,在鳳姐戲弄般地為她零亂插了一頭的鮮花時,
她不但不尷尬,反倒迎合著賈母,說著自己年輕時也愛風流、也愛花兒粉兒的話。這種迎合,不是卑微的沒有自我,而應該理解為她骨子里透出的善良。她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詼諧地給在座的各位主子上演著一幕喜劇:“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眾人的笑態中,賈母笑得摟著寶玉叫“心肝”;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哎喲;史湘云笑噴飯,惜春笑離席……
誰都知道,賈府中賈母是至高無上的,只要老人家開心,寧榮兩府是盡其人事的。但在這樣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賈府,真正能讓賈母發自內心的笑上一回的,也唯獨這位劉姥姥這一次憨厚的粉墨登場。也正是因為劉姥姥這次的二進榮國府,兩宴大觀園,也難能可貴地讓讀者看到了顰兒開朗活潑的另一面。這樣一場酣暢的歡心到能讓黛玉忘形的人,也非劉姥姥莫屬。
? ? ? ? 表面上看,我們讀到的是劉姥姥因過不去年關,而帶板兒一次次來賈府求接濟的窘相;但其中的潛臺詞,則應該是這樣一位善良的老人,用她的識時務而不勢利的善良討得賈府上上下下的歡心。她的善良是貧而不賤,本色做人,坦蕩行事的。這位不做作、不諂媚的劉姥姥正是用自己的“丑”換來更多人的“笑”。在讀完眾人的笑聲中,我回味的是心酸的淚。
? ? ? ? 在本回劉姥姥隨賈母去園子里隨意看看的時候,她主動讓出中間一條羊腸的石子漫的路讓大家走,自已卻竟不顧蒼苔的濕滑,還真心地對丫頭琥珀說:“姑娘們只管走罷,可惜你們的銹鞋,別沾濕了。”不但體現了老人的善良,更多了一份親近感。她是把自己真正地當成是賈家的親戚來走動的。在她再進榮國府拿著自家田園出產的綠色食品,讓賈府的上下都來嘗嘗鮮時,這樣的善良難道不又是發自內心的動情么?在第113回中,當這個比賈母還要年長幾歲的劉姥姥在得知賈母過世的消息時有這樣一段描寫:昨日又聽見說老太太沒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聽見了這話,唬的連豆子都拿不起來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場……
據續書描寫,賈母享年八十三歲,可見劉姥姥則應是更加年邁,但她不顧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第一時間去安慰出事的遠親,這樣的善良豈不是現在的我們也應該追尋的的東西么?
? ? ? ? 曾子云: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一開始,我讀《紅樓夢》總是迷戀于劇中人物的外貌、才華、財富,但當繁華落盡,才會發現,唯有一片善良的真心才是最為可貴的。
《紅樓夢》第五回中,對十二金釵中巧姐的判詞說,“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村婦,巧得遇恩人”,應該是對我的這種看法的最大支持。巧姐在十二釵中年齡最小,而且整部著作中戲份也不多,很易被讀者忽視。但是正是因為巧姐命運的跌蕩起伏,讓我們在第119回中,怒視著“因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的落井下石,又感激涕零著劉姥姥對巧姐家破人亡之后舍了錢財的營救,讓她獲得了新生。這又充分展現出劉姥姥不僅有大智慧,而且是個大慈悲之人,是一位知恩圖報的善良的老人。當人們讀到已是老態龍鐘的劉姥姥到獄中去看望當年曾對她及她家人有過接濟的二奶奶時,一個善良鮮活的農村老太太的形象躍然紙上。事過境遷,今非昔比,劉姥姥完全沒有營救巧姐責任,也沒有去奔波獄中打點獄卒去救助巧姐的義務,更沒有要去寬慰曾視之為“小丑”的人們的職責。但她知恩要報,樂善勇為,用一位農婦所獨有的膽識,臨危不懼,成為勞動者中的一個典型形象。劉姥姥也應該不失為曹公筆下最逼真、最有寓意的一個重要角色。
? ? ? ? 今天,我重看劉姥姥,忽覺得須仰視才見。劉姥姥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世間的炎涼事故和冷暖情懷。也正是因為劉姥姥的善良,當年為巧姐起名的時候,她認定的一個“巧”字完全成了后來大廈傾頹時的的護身符,正是這位當年曾經被鳳姐看不起的芥豆之微的窮親戚,讓這位精明的二奶奶的血脈在火坑中逢兇化吉。因為善良,因為感恩,劉姥姥不但給賈府的親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淋漓盡致的歡聲笑語,又救得了一位正值豆蔻年華的巧姐于水火,與自己的板兒喜結良緣。可見,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 ? ? ? 同其他人物相比,書中對劉姥姥的描寫,可謂著墨并不多。但僅從這有限的文字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個真、善、美的藝術形象。三進大觀園言行舉止,不就已經很充分地體現出了劉姥姥的人性之真、行為之善和道德修養方面體現出來的內在的美了么?行文至此,仍覺言已盡而意未窮,以上只是個人對劉姥姥一點粗淺的看法,意不達詁,正未可知。在夜深,重品劉姥姥的暖,劉姥姥的愛,咀嚼那樁樁善良的言行,竟然像禪音一樣,直抵我靈魂深處。
? ? ? ? 歲月無情,世事難料,唯善良帶給人的醇真不滅。劉姥姥,應該是《紅樓夢》這部歷史名著中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線,整部《紅樓夢》中,我以為,做人當學劉姥姥,真正的贏家也是劉姥姥。若我,也能因善而積厚福,容顏,寧愿如劉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