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心理咨詢師是最孤獨的人

文/PSh心理羊仔

人,生而孤獨。

街角每一次的擦肩而過,都是一個又一個故事的載體。

生命是一場盛大的演出。

當沒有觀眾時,主演的嬉笑怒罵、愛恨情仇都被賦予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巨大孤獨。

要你描繪孤獨的形狀,能說一千道一萬。

百度關于孤獨有46000000條

孤獨,包羅萬象又比比皆是,心理學人身而為人,本就有各自的孤獨。

榮格,說自己是個孤獨者。

孩童期:擁有秘密的孤單,造成一種幾乎難以忍受的孤獨

少年期:強迫自己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確信的事情,毫無保留執行上帝的命令。

青年期:放棄與父親那樣,沒有實質體會的干枯信仰。

成年期:又與弗洛伊德這個精神父親決裂進入十年的黑暗期,幾乎完全退出世俗。

最后:遇到自己心靈導師假想出來的菲利門。

有人認為這是他精神分裂的最后階段,也有人認為他在孤獨中實現了自我完成。

弗洛姆,孤獨經歷促成了他一生的“哲學思考”。

富裕、時尚的物質生活和傳統、保守家庭的精神生活,形成了強烈的沖突,以至他從小就甚感孤獨。

加之,后來發生的兩件事。

一是懵懂時期鐘情的一位女畫家,竟追隨父親自殺了。他想,何以孤獨至極,使之寧可放棄享受人生和繪畫的樂趣?

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喊著“民主自由”,卻用最殘忍的方式剝奪著彼此的生命。他想,大概是孤獨至極了,才會用這荒誕的謊言隱藏他們內心的需求。

正是這種人的孤弱性(即孤獨)成了人們賴以發展的基礎。——弗洛姆

孤獨,引起心理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

可能正是這份人人都有的、卻又人人不同的孤獨感,讓心理工作者在孤獨的領域探索和發展。

一個人要是真的比別人懂得多,他就變得孤獨起來。——榮格

榮格,通過孤獨,發展出集體無意識主張。

弗洛姆,通過孤獨,發展出社會性格理論、社會無意識理論、人類精神理論。

歐文亞隆(1980)將孤獨區分出三種形式,在《存在心理治療》中,被譯為人際孤獨、心理孤離和存在孤獨。

人際孤獨: 關系當中沒有滿足關系需要的某種存在方式。

心理孤離: 人把自己分隔成許多部分的過程。

存在孤獨:? 一種現實,永遠無法完全地克服的孤獨。

我最終理解為孤獨源自有三:

被動的孤獨:關系建立的還不夠深入。

主動的孤獨:在關系中,自身就不夠投入。

客觀存在的孤獨:一種與身俱來個體存在時就自帶的一種孤獨。

關于孤獨的研究,不僅在其著作中得到了共鳴,得到了咨詢實踐中引發深刻的共情。

孤獨的來訪者,是心理咨詢師們要不斷遇見的。

1.形色各樣的來訪者

作為一個咨詢師,如果從沒有面對過抑郁、孤獨和創傷,那他大概還沒有開始做咨詢;如果從沒有面對過有自殺想法和傾向的來訪者,那他的咨詢經驗大概還不夠豐富。面對最具挑戰的自殺與危機個案,咨詢師們同樣焦慮、緊張、無助;而面對生死議題,無人能逃避,而咨詢師更加無法回避這樣重大而根本的咨詢議題。——徐凱文博士

作為心理咨詢師,將會面對來自社會各個層面和領域的人,無條件接納他們背負各式各樣的故事,他們自身已經無法克服的沉重。

作為心理咨詢師,要做來訪者這份無處訴說的唯一觀眾,體驗這份也許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歷程和生命思考,共情這份也許無法名狀的情緒情感,達到一次靈魂的擁抱和撫慰。

2.秘密的子宮和透亮的鏡子

孤獨并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榮格

咨詢師有著特殊職業操守及咨詢要求,限制它必須保密(除保密例外),像一個完全安全、值得信賴的子宮,才能讓來訪者在這樣的氛圍中,放心的覺察、探索自身和成長自身。

咨詢師要在此過程中,保持中立,像一面透亮的鏡子,完整的呈現,讓來訪者清楚的看到自己原本的模樣。

有人說咨詢師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工具,一個容器。

然而,咨詢師之所以不能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原因。

就是咨詢師是一個人,一個有情感體驗、獨立思考以及自主行動的人。

他/她在營造子宮和成為鏡子的同時,更是一種有溫度的陪伴,陪伴著每一個孤獨的靈魂。

有人說,心理咨詢師是最孤獨的人。

PSh心理羊仔: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簡書心理推薦作者

總有些突發奇想的決定。

想更名,也想嘗試其他風格的文章,

現實難捱,筆桿就縱情灑脫一次,可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