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

兩個月前,我開始做簡書的時候,聽朋友的建議,順便也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

原以為很簡單的事情,沒想到折騰了許久,審核總是不通過。

后來,在簡書上慢慢做得風生水起,天天忙活著更新文章,看瀏覽量,回復讀者留言,竟慢慢忘了這檔子事。

直到第一篇“爆款”文章的出現。

那是我入駐簡書的第九天。發的是一篇前年寫的舊文——《張愛玲為什么不去死》。被編輯推薦上了首頁,瀏覽量一下子竄到了8000+。

我記得那天下午的陽光不是很好,窗外的法桐新葉還沒有長出來,但暖洋洋的讓人筋骨酥軟的春天確乎是來了。

當時,我還坐在二樓的舊辦公室里,對著桌子上的崗位競聘表發呆。手機突然嘟嘟響個不停。拿起來一看,是很多陌生人發來的簡信、評論,還有點贊。

那應該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因為寫東西而受到如此的矚目。

我可能要火了。

懷揣著這個隱秘而羞澀的想法,我走在春夜的長安路上。腳步聲里裹著夏蟬般的躁動,就連我平日里絲毫不在意的電視塔,也投射出七彩的光柱。

到晚上十點的時候,閱讀量已經嗖嗖飆升到八千多,一條接一條的評論熱剌剌地砸向我,除了歌頌和鼓勵,還夾雜著謾罵,攻擊,嘲諷。

你個傻逼。

你為什么不去死?

……

我被這從不明方向潑來的污水嚇昏了頭,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先前的雀躍和得意蕩然無存。我承認,那篇文章確實有點嘩寵取寵,甚至有標題黨之嫌,可平心而論,文章本身寫得很真誠,確乎是我前年在淮安實習時的心路寫照。

幸好我面對的是網絡,沒有臭雞蛋和爛菜葉劈頭蓋臉砸過來。而喧囂來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天,我的平臺便歸于寧靜。

我做事情,一向是三分鐘熱度,唯有寫文章這件事除外。我為了心里的一點執念,跟自己較上了勁,每天無論多晚,都會更新一篇文章,實在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把舊東西粘出來。

一晃,便是兩個多月。

期間,有幾個公眾號編輯聯系過我轉載文章,一直做新媒體的朋友也開始從我這里“取貨”。我始終都是來者不拒。寫出來的東西,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就夠了,版權啊稿費啊之類的東西,根本不在我考慮之列。

然而,春天還沒有過完,危機就先出現了。不知怎的,當把寫作作為一種任務下達給自己的時候,那種宣泄和表達的快樂竟忽的成了負擔。

失語,造句困難,大腦短路,一個狀況接連一個狀況,讓我苦不堪言。文章同質化,語言干癟,思想淺陋,連我自己都開始覺得惡心。

字數終于達到十萬的時候,我跟自己說,沉潛一段時間吧,再這樣把形式主義搞下去,就要跌入死循環了。

依然不停地發文章,可我開始偷偷地發。不在朋友圈和QQ空間里做任何推廣,完全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態度,不求關注,不要點贊,只求心安。當然,文章都是這幾年零零碎碎寫下來的。

可能是弦繃得太緊了,突然放松下來,我便被無邊的空虛緊緊地套牢了,再也擠不出來任何一個字。有時候,明明想說的話很多,可電腦剛打開,那些東西便飛得無影無蹤。

我沮喪極了。寫了十幾年,揮手即來的本領雖沒鍛煉到爐火純青,可吟風弄月的三兩千字還是不在話下。然而,毫無預兆的,我忽然變身成一個被掏空了的專欄作者,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道法自然,世間事,皆要在法度之內。我每日發一文的壯舉,何異于竭澤而漁?從四月底到現在,一直靠存糧慘淡經營。可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那時候,我該怎么辦?

總得有個新的出路。

我敢說,做微信公眾號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年頭,寫公眾號的人比訂閱公眾號的人都多。想要在無所不包的兩千多萬公號里博個彩頭,簡直比登天還難。

想想都是失望的事兒,但還是得去做。因為,不做比做,更讓人失望。

取名字,是最先遇到的麻煩。儉省而又取巧的名字,自然是我一直在用的筆名——四小姐。申請的時候,卻屢屢不通過,被告知要提交資質認證材料。我傻了眼。向專業人士求教,出主意說換一種取名方式就容易通過。

果不其然,名字一換,審核立刻亮起了綠燈。最后一步“確認”的時候,我卻猶豫了。即便是誕生于失望之中,畢竟也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不想草草給個狗蛋、小花、小明之類的稱號。

我想起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那個一生不肯從樹上下來的科希莫,正好契合了我那點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照貓畫虎,便把公眾號叫作“樹上的女爵”。誰料一輸入,呵呵,已經被使用。

我又嘗試了很多,諸如“樹上的四小姐”“果然媛”“師大路小屋”“四小姐的憂喜簿”等等,要么是已被占用,要么就是格局太小不盡人意。無奈之中,只好求助于趙走走。

他沉思了半天,給我撂出“豆田之西”四個字。他說,這是我少年時代很向往的一個虛構的地方。

豆田之西?什么鬼!

雖然這四個字讀起來不明覺厲,可要拿出去推廣的話,就總得說個子丑寅卯來吧。我糾纏不休,求他解釋這四個字的淵源。

他卻緘口不言。被我追問得煩了,他頗有點慍怒:這本來是我自己準備用的,都貢獻出來了,你還想怎樣。

我悻悻然,想反駁又不知道該說什么。便只能自己天馬行空起來,以盡可能地使之自帶光環打動人。

初夏的豆田,密密層層錯綜復雜的葉片,凝視著空曠的天空,有時聚集成淺淡的小符號,有時散撒成細碎的大顆粒,忽而畫圈圈,忽而畫分叉符,周圍再配上烏云似的墨跡——那是大自然的手筆。最終,它們都會生長成飽滿的果實。

就在我自以為解釋得詩意而圓滿之時,偶然在博客里看到了“豆田之西”的由來,它出自于天才的海子,有詩為證:“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羅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鄰國的云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諺語云:種豆得豆。我想,沒有豆子,結出芝麻、西瓜,也是驚喜。再不然,就算只開一個謊花,也是極好的。

我不是有野心的人。這片豆田,是失望到極致時開墾出來的;而西方,是九九八十一難之后的歸屬,是佛國之所在。我祈盼著,從這里借點希望的微光,在飄搖的塵世里,為你,為我,照亮一段黑暗的路。

不管如何,我希望得到你的關注。這不僅僅是我的旅程,也是我們的旅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期間翻了一些當代人寫的勵志書,感覺自己像進入了一些人畫的“大餅”陷阱里,自欺欺人去了。就像鴉片戰爭時代,中國人老...
    AKI生活記錄閱讀 613評論 0 2
  • 您曾幫助我們應對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您創造了一份記錄,讓未來可以傳承接續我們時代的風味,它的成見,它的生存...
    清歡徊年閱讀 399評論 0 1
  • 這本書已經買了好幾年了,一直沒有看完。直到前幾天打掃屋子,從某個角落里發現了它。腰封上介紹“一部最好讀的諾貝爾獎杰...
    懶貓小雪閱讀 3,515評論 0 0
  • 時光流逝,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之中,我的日子日漸充實,豐盈潤澤的樣子讓我感慨、感謝、感恩。 經常有朋友在我的文章下方留...
    析子閱讀 424評論 22 18
  • 對文學作品,我從來不是熟客。只是在幫忙收拾書柜時看到封面的介紹,像是受到指引一樣,認識了這部作品。 一部最好讀的諾...
    Chamuel明閱讀 213評論 0 1